0周年暨逝世80周年,这个时候推出《王国维传》,显然是十分有纪念意义的。只是,我对王国维的纪念只能拿出这部传记。不过,如果通过这部传记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位国学大师有所了解并产生一种深切的怀念,同时对今天已经明显衰落的深邃弘博的中华国学重新萌生兴趣,那么我就非常满足了。
仅此而已。
第一部分激扬少年
潮涨潮落,潮落潮涨,这是潮水的规律,也是世间一切事物此消彼长的规律,似乎更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那辗转多舛人生的形象写照。当然,潮水有涨才有落,出生在钱塘江畔的王国维,其生命之舟同样是从激扬少年时代开始扬帆起航,最后才于知天命之年沉没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底的。由于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以来,其死因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多种揣测各抒其理,始终给人以莫衷一是的感觉,故王国维之死便成为积压在人们心中长达80年之久,且至今也难以释怀和破解的一大谜题。不过,我们今天要解析王国维在知天命之年自沉昆明湖的真正动因,就不能不徐徐揭开他所处那个激dàng时代的社会帷幕,否则舛误和偏颇将在所难免。
毫无疑问,王国维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变”时代,诸如:甲午海战、戊戌变法、慈禧新政、庚子之变、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等等等。50年间,王国维生于忧患,历经“世变”,这不能不对他的人生选择及归宿产生重要影响。如此,我们就从王国维的人生之始来进行一番细致客观的梳理吧。
第一章
生于忧患
在世人印象中,王国维是一个敦厚儒雅“老实如火腿般”的纯粹学人。其实,王国维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少年时代也曾是意气风发,壮怀激烈,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且其内心深处似乎比常人更加满藏激dàng,否则不会有少年时代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也不会有青壮年时期大力倡导教育革新并积极躬身践行,更不会有后来以那种非常激烈的方式从容地安排自己的人生归宿。当然,对王国维这种人生走向及归宿产生重要影响的,除了充满忧患的激dàng世事外,还有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及浙江海宁那极为广博的地域学养等诸多因素。那么,少年王国维是如何选择并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呢?
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877年12月3日)初升暖阳朗照之时,位于浙江省海宁县城(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的王家老院里,随着一声不算嘹亮的男婴啼哭,一种洋洋喜气顿时弥漫了整个庭院。虽然这时已近隆冬时节,但这种浓烈的喜气甚至溢出王家老院,暖暖而爽朗地流向了双仁巷,似乎也冲淡了江南小城里的寒湿气息。确实,这个刚刚出生初名王国桢后以王国维之名名扬天下的男婴,不仅是时任江苏省溧阳县县衙幕僚且已而立之年的王乃誉之长子,也是王乃誉的父亲及其本生父这两房合一的长孙。如此,这怎能不让子嗣不旺的王氏家族备感喜庆呢。不过,现在我们要乘着这个男婴还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记述的活动,或者说他的活动与天下所有男婴并无二致时,对王家祖辈情况进行一番探究,因为这对后来王国维的人生走向不无关联,或者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关联。
据王国维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在编撰《补家谱忠壮公传》中记述,王氏家族的祖籍在当时的宋朝国都河南开封,远祖王禀是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河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靖康之难”时,王禀受命坚守太原,阻击金兵进犯。在太原阻击战中,王禀率领太原军民牵制金兵主力长达250天之久,为宋高宗等朝廷机枢南渡长江赢得了时间。而王禀在太原城被金兵突破时,则率领伤残兵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怀抱宋太宗画像与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