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惊梦(第1/2页)  覆华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父这一走将近一个月了,京里每日乱纷纷的,苏桐紧闭门户寸步不出。

    天儿越来越冷,刚交九月,连夹袄都上身了。

    这日,苏桐与陆媪一道去了父亲居住的院落,准备打点几件冬衣使人送去南方。照往年情形,湖湘一带离入冬还远着,但苏桐担心今年气候不规律,会提前降温。

    挑了几件厚实的夹袄和大氅,细细包好,心里思量着令谁去最为稳妥。

    那里眼下是灾区,不比往日,流民贼寇之类怕是……柏家两兄弟武艺高强,到底不是自家下人,邹梧近来又正跟着他们习武,不好轻易使唤。

    这般下来,只好命方大走一趟,再带个护院,两人结伴同行。

    不及想完,韵姜快步寻了来:“三娘,钱塘家里差人来了,是纪管事。”

    纪管事?

    苏桐一愣,忙叫韵姜和陆媪先携包袱回倾云居,自己独自到前院去。纪管事是家里二管事,没有要紧大事,继母不会遣派他来……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

    纪宁,三十出头,高高瘦瘦的,看着为人和气,其实最是精明不过。

    “纪管事,夫人请你亲自过来,可是家里有事?”苏桐顾不得寒暄,着急问道。

    “是这样的,族长自初夏开始就一直身子不太好,请医服药效果不显。”纪宁紧皱着眉头,“从七月中旬起,几乎下不得床……夫人已使人往岭南去信了,又命我来知会咱们大人一声。

    我出门时,尚不知大人去南边了,快到汴京附近才听说。回头还得再往大人那里走一遭,看看大人有没有什么吩咐。”

    堂伯祖快七十的人了,又一向在书院操劳,此番怕是有些不好。继母为人谨慎,不是实在看着不行了,不会焦急得往各处送信。

    一旦……堂伯和大郎势必要丁忧,苏家便只剩父亲一人在朝堂上。

    堂伯年纪也不小了,丁忧之后能否顺利起复……这确实是件干系甚大的事。

    纪宁见苏桐沉思不语,又从袖中掏出两封信来道:“这是夫人与三郎捎给三娘子你的信。”

    不及细想,苏桐忙接过信来。

    曾氏与她的信里主要有两件事,一件便是伯祖病重,另一件却是……吴王府上的长史去了苏家,暗示曾氏吴王妃欲要亲自给苏桐做媒,将她许给自己的娘家侄儿。

    吴王妃出身寿州名门沈家。

    沈家始兴于前朝末年,及至大江朝景帝时最盛。他家有位先祖是景帝心腹重臣,在驱逐北狄之战中出谋划策,功绩不婓,后更曾官拜太子太傅。

    这几十年,沈家与苏家相似,大有子孙凋零之象。

    吴王妃只有一个嫡亲侄儿,是沈家嫡长孙,前些年考中了二甲传胪。在翰林院呆了三年后,去了地方上为官,他嫡妻一年多前因难产母子俱亡。

    这门婚事,曾氏心里觉着还不错。

    虽是续弦,然苏桐亦是和离过的,沈家的门第沈子的才华均不算辱没了苏桐。

    然而,沈家是吴王姻亲……照苏家一贯的规矩,并不愿与这些人家联姻。不过,曾氏也明白,说是吴王妃做媒,或许这根本就是吴王的意思……

    这么大的事她不敢擅自决定,是以才令纪宁上京问苏铭和苏桐之意,谁料苏父恰不在京城。

    依苏桐本心,这桩婚事自是不愿的。

    沈家子如何,她根本不关心,好与不好她都不会嫁。若她所料不差,父亲大概也不会同意这门亲事,怕就怕吴王府因此而怀恨在心。

    钱塘离建康并不甚远,吴王府如真要对苏家不利,适逢伯祖……苏家可算是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候。

    又打开三郎的信看。

    三郎道十余年前,书院里确实有个叫赵宣的学子,年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