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6 章(第1/4页)  婚纱照的陷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由流动xìng,则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xìng。而中国则是选择汇率的稳定xìng和货币政策的独立xìng,放弃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

    这就表明,任何汇率制度的选择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到底选择哪种汇率制度当然在于该地的约束条件。同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虽然有稳定汇率的好处,但它本身存在缺陷。因为,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失去了调节本港经济货币政策的自立权,而且由于汇率本身的不可调节xìng,从而大大降低了香港应付外来冲击的能力,一旦有投机者狙击港元就可能给香港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取消联系汇率,在现在香港的约束条件下,可能给香港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再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香港汇率制度的演变,除早期1845~1934年的银本位制之外,基本上是货币发行局的制度安排。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汇率制度为英镑汇兑本位制。在这一制度下,香港的银行票据须有百分之百的英镑支持,而港币可按固定汇率兑换成英镑。以后,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港元一直钉住英镑,直到1972年7月改为钉住美元。1974年11月到1983年10月香港采取浮动汇率制。1983年10月15日,香港采用美元联系汇率制。这一制度其实质是回复到了原先英镑汇兑本位制。它实际上仍是货币局制度的一种变体,只不过没有官方的货币局而只有外汇基金,并且港元的发行由少数授权银行进行。从香港汇率制度的演进可以看到,一直以来,香港基本上采取的是固定的联系汇率制度,只不过联系本位不同(或银、或英镑、或美元)。香港以往经济的成功尽管谈不上完全是由于采取某种汇率制度的结果,但相应的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繁荣的作用应该是不可抹杀的。更何况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1880~1914)也是实行一种固定的汇率制度,而这个时期则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并不一定是一种最差的选择,也不是个人政治目的的需要所为,更不是整个社会经济不振的万恶之源,而只是香港经济发展使然。

    还有,目前港元汇率高估了吗?英国达尔文大学的张志超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的联系汇率制度下,如果一种货币高估,这种货币就容易遭受到国际投机者的攻击。特别是这种货币如果长期高估的话,那么它对该国经济会造成灾难xìng影响,最后一定会导致这种联系汇率制度的崩溃。张志超教授根据蒙代尔实际均衡汇率理论,利用约翰逊技术,对港币进行了协整分析,以确证在香港的基本经济因素与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他发现,在考察期间(1983~1998),港元在联系汇率初期是低估的。1985年后接近于均衡。直到1993年,港元在总体上是温和低估的。1993年后港元出现高估,并持续了约两年。之后,港元回复到过去的常态,以较小的幅度围绕着均衡而波动。在此期间,港元高估幅度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事实上,就整个考察期而论,若将港元高估与低估时期平均,港元是略为低估的。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时,港元已从高估状态向下跌落,处于回归均衡的过程中。这种状况对港元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有支持作用。由于港元在1993~1995年间出现过较大的高估,以后虽然从高点下调,但仍有高估现象。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后,国际投机者对港元的投资攻击,并非完全没有经济依据。香港的幸运之处,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港元从高估状态下调。如果亚洲金融危机bào发时,港元正处于长期高估之中,那么香港受金融冲击就会更加严重。

    张志超教授的研究还发现,港币的调节速度较快,港币对实际均衡汇率的偏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