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4 章(第1/4页)  甲午战争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始驻台南府城。唐景崧内渡后,台南绅民公议,举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辞之。以后,台南绅民铸台湾民主国总统银印一颗送来,刘永福复恳辞曰:“今诸君送此印来,无非yù保身家、固土地,不甘为蛮夷牛马而已。诚宜决意抵敌,务须互相协力,筹军饷,为第一着紧要之事。盖军饷足用,士肥马腾,日本虽然厉害,吾岂惧哉?”又称:“区区此印,无能为力。盖有在此不在彼之故,诸君以为然否?请将印带回销之可也。”注7卒不收印。六月二十一日,由上海转到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来电,内称:“俄国已认台自主,问黑旗尚在否?究竟能支持两月否?似此外援已结,速宜将此事遍谕军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注8这封电报,对刘永福和黑旗军将士是一个很大鼓舞。二十九日夜,“设坛幄,祭告天地神祗,台南文武百余人并集,歃血同盟,并作《盟约》云:“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即各友邦,许为辅助,何况我辈,敢不维持?呜呼!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注9三十日,以救兵将至布告,“万众欢声如雷”。注10

    此时,南侵日军正被阻于新竹,进退维谷,处境困难,而刘永福之坐镇台南,更是其心腹大患。桦山资纪为摆脱困境,想出了劝降的一招,寄希望于一纸书信,以不战而胜。早在六月二十五日,桦山致书刘永福,劝其“速戢干戈”,奏请日皇“待以将礼,送还清国;如部下将卒,亦当宥恕其罪,遣还原籍”。八月二十三日,此书才由英国兵轮送至台南。二十五日,刘永福复书桦山,斥责日本“弃好崇仇,无端开衅”,表示“当与台湾共存亡”,“守效死勿去之义,以守兹土,以保此民”。注11复书义正词严,坚决驳回敌人的劝降yīn谋,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在此之前,形势一度对抗日力量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台湾府知府黎景嵩不肯与刘永福联合,错过了收复新竹的大好时机。后虽请黑旗军北上,而时过境迁,已难以为力。经过彰化之战,刘永福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部将李维义自彰化逃回后,再三提出要到布袋嘴一带据险扼守,刘永福发给饷银,令其统镇海中军左营前往。然而,李维义一到布袋嘴,即“将银席卷,并连各qiāng支变卖”注12,竟同黎景嵩一起带数百人,雇船逃往厦门了。兼护台湾道道台和台南府知府的安平县知县忠满,也弃军逃往厦门。部下的叛逃,更使刘永福内外jiāo困,而莫展一筹。台南的形势更为严峻了。

    尽管如此,刘永福仍然决心抗敌,力撑危局。此时,王德标正在嘉义县养伤,“英气不衰,誓吞敌”注13,刘永福命其在嘉义据守,但仍感前敌统将乏人,文案吴桐林力举杨泗洪“可当大任”。他深以为然即命杨泗洪统镇海中军正营、后营、前军右营、武毅右军右营兼吉林pào队共五营,“节制黑旗前敌诸军,及各地义勇队,咸归调遣”。注14

    杨泗洪(一八四八一八九五年),字锡九,江苏宿迁人。出身于拳技世家。“xìng倜傥,有远志”。“好济人危急,削不平。”曾投效湘军,积功保至游击。一八四四年,刘铭传奉旨赴台治军,杨泗洪以营官随行。时法军侵台,在沪尾一战中,杨泗洪“率部挫其锋,敌为却”。刘铭传“极奖藉之,由是名大著”。注15累保记名简放提督,赏硕勇巴图鲁勇号。又奏署台湾镇总兵。后刘铭传因故辞职离台。至一八九一年,邵友濂任巡抚,尽废前任之政,裁撤防军,将杨泗洪降为营官。及日军侵台,连陷台中诸城,杨泗洪义愤填膺,决心守土不去,以恢复为己任。既奉命节制黑旗前敌诸军,为刘永福之知遇和信任感泣不已。他对吴桐林说:“我当以身报大将军知遇之恩,庶不负先生牙齿力也。”注16遂集队誓师,当众宣言,“励其忠义之气,激以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