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回 李家无意悲情 杨家欲得天下(第3/4页)  唐史红颜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道:“天欲何如?我李渊遭此横祸,天欲何如?”可是,身在战场,面对一道道冰冷无情的诏令,他只能舍家为国。

    家中尽皆悲事,而军中也是雪上加霜。李渊负责督运粮草,而粮草发自黎阳,由当朝礼部尚书杨玄感负责。连日来,辎重粮秣却迟迟未到,皇帝又连发敕令,夹在中间的李渊左右为难。

    窦氏的安葬事宜处理完后不久,李渊招来三兄弟言道:“你们母亲的后事已经处理妥当,近来我军务繁忙,多亏了你们三人。我思前想后,你们三兄弟暂不必再留军中,这几日便会西京吧,家中玄霸的后事不知处理的如何,你们回去后,可将家中之事安顿一番。”李渊面色憔悴,眼中布满血丝。

    “父亲,一定要保重身体,莫要过于悲伤。我为李家长子,家中之事尽可托付于我,父亲无须忧虑。”成熟稳重的李建成安慰道。

    父子几人正说话间,一兵卒通报“段生求见。”

    很快,一个身材高大、勇武有力的年轻人匆匆入账。此人身披两裆铠,手持青柄吴钩,剑宽勾利,方脸圆目,浓眉面白,名唤段志玄,乃是李渊的阵前军吏,颇得赏识。由于勇武非常,却生得一副书生样,军内戏称“段生”。

    “拜见唐公,拜见三位公子!唐公,我有急事禀报!”段志玄一路飞马而来,气喘吁吁。

    “何事?”李渊一惊。

    “大事不好了,我在前面听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了!”

    “什么!”李渊震惊,目瞪口呆:“何时?你可知这传言真假?”

    “回禀唐公,我已经向逃出来的士卒确认过了,千真万确。杨玄感已经占领了黎阳,并连克周边数郡,人马早已过万,他还作了征伐檄文,唐公请看,这是逃出来的人记下的。”段志玄从怀中取出文书交给李渊。

    李渊凝眉细读,这才明白了粮草未到的缘由。

    “在黎阳发动兵变,临近东都,东都岂不危矣。”李世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那陛下若知道了,是不是会撤兵?这仗就不打了?”李元吉则想到了前线战事。

    “陛下必然会撤兵,没想到,礼部尚书居然会反叛。”李建成颇感费解。

    “你们担心的都对,东都危矣,陛下定会撤兵。真没想到竟然是他。”李渊口中的这个“他”——杨玄感,乃是一代名将、大隋名相杨素之子,其父死后,承袭楚国公,又位列柱国。

    战事突变,李渊也临时改变了想法,他遣年长的李建成、李元吉即刻回西京处理家事,而将李世民留于军中,静观事变。

    东都留守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得报杨玄感进逼洛阳后,加紧东都防御工事,派兵御敌。而远在辽东的隋帝杨广则立刻收兵回撤,阻击杨玄感,急救东都。围困日久的辽东城就此解围,隋军辎重武器尽皆丢弃于此,高句丽军见势抢收隋军辎重,对隋军后续部队围追堵杀,隋军死者数万,淤塞辽河。

    隋帝百万大军自北南撤,同时急命西京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即刻领兵东击杨玄感。

    而当此时,李渊奉旨原地待命,直待隋帝杨广前军屈突通、宇文述等部增援至东都,分兵攻打杨玄感军时,李渊才奉命又南撤,收拾杨玄感军残余势力。

    杨玄感为人勇悍,爱兵如子,但却智谋不足。听信部下李子雄的愚见,在遭受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回撤关中。但师老兵疲,末军无路,加之杨玄感错失西取关中的最佳时间,兵败之势已成定局。

    大隋兵部侍郎斛斯政与杨玄感向来交好,此次也随皇帝杨广亲征高句丽。杨玄感密谋兵变前曾遣人与斛斯政谋划,欲扰乱隋帝后方。但眼看杨玄感兵败既定,斛斯政知其罪责难逃,故在大军南撤途中,率部投奔高句丽。

    将近两月的围攻夹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