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诸葛恪的谋划(第1/2页)  我爹孙仲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初宫。

    “禀陛下,齐王殿下与琅琊王殿下同意迁移封地,并已经着手迁移的事宜。”黄门侍郎,全纪侍立在龙台之下,向孙亮禀报着。

    孙亮嘴角上扬,会心一笑,道:“甚善。”

    然后伸着懒腰,神态慵懒的又继续说道:“朕的这两位兄长,对于迁移封地一事,可有抗拒啊?”

    “回陛下,齐王殿下收到大将军的书信后,未有抗拒,琅琊王殿下亦然。”全纪回答道。

    “那就好,····对了,你可知道大将军最近在干些什么?”孙亮问道。

    “陛下,臣官位卑微,大将军在干什么,臣确实不知道。不过应该在处理政务吧。”全纪继续回答道。

    “真想拿个八倍镜看看,他在干嘛········”孙亮只是小声的嘀咕道,以为全纪听不见。

    “八倍镜?陛下八倍镜为何物啊?”全纪还是听见了,疑惑的问道。

    “啊?哦,这个······,那个······,哦,这八倍镜上古时期神物,算了,跟你说你也不懂。朕乏了,退下吧。”

    孙亮一时没想到怎么圆场的话。难道告诉他八倍镜和98k是绝配?全纪只好应了声“诺”便退下了。

    不过孙亮没开玩笑,如果真有八倍镜孙亮还真想看看诸葛恪是不是在整军备武。

    诸王内迁,原本就是历史上诸葛恪提议,并执行的,原因很简单。

    诸葛恪想要发动战争,不想让这些王爷在前线给他捣乱。更何况,这些王爷的封地都是在长江岸边的军事重镇,为了统一军事调度,方便战争。诸王必须迁走。

    如果掌权的不是诸葛恪,而是孙亮,孙亮也会像诸葛恪那样,内迁诸王的。

    所以孙亮一直在等诸葛恪提这件事,可不知怎么的,诸葛恪好像把这件事给忘了,搞的孙亮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因为穿越之后,历史没有按照原本的轨迹前进。

    无奈,只好在上次大朝会之后,以手书的方式,让全纪交给诸葛恪,提醒一下诸葛恪。

    不过,提醒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直接提议。不然让诸葛恪看出来这个小皇帝孙亮不简单,会影响孙亮自己接下来的谋划,更何况孙亮也不想得罪他的两位兄长。

    孙亮给诸葛恪的手书,大概意思是,“朕念及骨肉之情,不忍诸王立于危墙,望大将军务必护之。”

    扮猪吃虎,从亲情角度出发。既达到目的,又显得孙亮仁德。

    可诸葛恪为什么会迁诸王呢?因为他想要发动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

    诸葛恪能上位掌权,是世家和皇权相互妥协的结果。

    翻开吴国的历史,从周瑜到吕蒙时期,当权的都是非东吴世家的人,可以说是外来派。

    可是从陆逊到顾雍当丞相时期,吴之四姓,世家大族开始在吴国的政坛上崭露头脚,并先后掌权,积累实力。

    到了孙权时代的后期,世家大族在朝廷上的势力已经成形。

    孙权死前,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之位,其中以孙鲁班,孙峻为首的宗族势力直接或间接支持鲁王孙霸,世家大族者大多支持当时的太子孙和。

    而结果是孙权废掉了当时的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深知世家的势力已经成形,恐其危害皇权。

    便将极力支持孙和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处死,而支持孙霸的宗族只是杀掉了跟随宗族的几个附属人物。

    在孙权病重的时候,孙权却又后悔了,想召回孙和。

    可当时支持鲁王的孙鲁班和孙峻等宗族怕以后被清算,从中阻挠,主张迎立孙亮为太子,孙权只好应允。

    可是孙亮年纪太小,必须要有人辅政才行。孙权深知世家大族势力已成,不想让世家大族辅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