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1/4页)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谐发展的 积极作用。儒家美学的奠基人是孔子、孟子、荀子、 《易传》和《乐论》, 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      道家对奴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采取否定态度,极其大胆地揭露 了阶级社会中美与善、美与真、美与丑的对立和矛盾。在看似消极虚无的形 态下,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批判精神。道家对美的否定只是它所揭露 批判的那种虚假的、有害的美。道家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自然无为,摆脱 了外物的奴役,在精神上获得了绝对自己的状态。道家第一个把审美同超功 利的人生态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中 国美学理论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孔子的美学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同孔子整个思想的 核心 “仁”有着直接的联系。孔子的美学实际是他从仁学出发去观察和 解决审美和文艺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他的仁学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称之 为审美的心理学lún理学,或心理学lún理学的美学。一方面,孔子充 分肯定了满足个体官能yù求的必要xìng和合理xìng,另一方面,又努力把这种心 理yù求的满足导向符合于社会lún理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孔子高度重视发挥 审美和艺术对个体情感心理的感染偷悦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这种作用 只有在能够导向群体的和谐发展时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个体的心理yù求 同社会的lún理规范二者的jiāo融统一,是孔子美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成于乐”和“游于艺”是孔子以仁学为基础的艺术观。      所谓 “成于乐”,就是说君子的修身如果不学习礼乐,那就不可能成为 一个完人。孔了认为乐能改变人们的xìng情,感发人们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 受和实行仁道。因而,审美和艺术在达于 “仁”中起重要作用。所谓“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论 的教化不如好声乐入人之深,这就强调了乐对人的lún理作用。 “游于艺”中

    ----------------------- Page 33-----------------------

    的 “艺”包含了当时和后世所说的艺术在内,主要是从熟练掌握其物质技巧   的角度来强调的。 “游”正是强调了这种掌握中的自豪感。“游于艺”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自然规律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掌握中,人获得了自   由感。这其实就正是艺术创造的感受,即审美的感受。它表现了孔子对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兴”、“观”、“群”、“怨”的艺术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①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可以说是他对   一切艺术作用的分析。它总结了从远古到当世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对艺术   认识的美学内容。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托物兴辟”。孔子十分强   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意在启发个体的社会xìng情感。朱熹说: “兴                     ①   起,感动奋发也。”显然是重视艺术教化中个体想象和联想活动的意义。“引   譬连类”与 “感发志意”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构成了孔子的“兴”的   理论。前者指出了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形象的东西,通过联想,使人   领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