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深山学堂(第1/4页)  七十二沽风情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直至近午时几人才来到了这些屋前。原来是一座道观,山门上悬一块匾,上书“崇阳观”,几人进了山门,早有一位中年道士迎了出来,向方之久稽首打招呼:

    “远远看到有人上山,就估摸着是桓斋兄回来了。出去有两个月了吧,带来的这位小友叫什么?”

    方之久对这位道士说:

    “是啊!这一趟出去有两个多月了。”

    又指着三发说:

    “这是我旧东家的幼子,让我带出来到这里读书的,名叫三发。”

    正说着,里面又有一位中年道姑迎出来,

    “兄长今日又带谁来了?”

    一见三发,笑嘻嘻的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啊?”

    三发看看道姑答道:

    “我姓徐,叫三发。”

    “这孩子到不认生,”

    道姑看着三发很是喜欢。拉着三发的手,将他们让进来。这时有十来个孩子跑了出来,围着方之久问这问那。方之久指着三发告诉这些孩子:

    “他姓徐名叫三发,是新来的同学,你们要欢迎他才是。”

    这时候孩子们拥着三发进入观中。道士与道姑原来是一对火居双修的道教信徒,道士姓李名尚民,其妻王氏。李尚民早年曾参加乡试中举,多年前曾因文字狱被牵连进去,遭遇囹圄之灾,后为方之久设法救下,出狱后灰心仕途,夫妻二人遂隐居深山清修,不再与世事相争。

    这崇阳观原有一位老道士,二人拜其为师,过了几年,老道士故去,二人就留下接掌香火安心在此清修,道观不大,前后只有两进院落,供着三清c昊天上帝诸神祗。

    方之久来后,在一旁建了一处跨院,收几个孤儿在此,也算个蒙馆,负责教书的老塾师也是方之久收养的一个无儿无女的孤老。观周围开垦了几亩山田,零零碎碎倒有个十几处,每块地只有分大小,种些旱稻c小麦c玉米c番薯c菜蔬之类。山坡上栽种了一些山桃c枇杷c酸梨c核桃c板栗之类的果树,又养着鸡鸭鹅和牛羊等禽畜。观中有一眼甘泉,深不见底,无论涝c旱总不见少,水质甘甜凌冽,真正是世外桃源。香火虽不甚旺,但守着这几亩山田却自给有余,倒也是逍遥自在。东跨院前后两进,前院三间正房十分宽大,做了学堂,后院有五间正房和六间厢房是蒙童的住房和伙房,老塾师也住在这里,方之久在时就与这些蒙童们住在一起,现在还有十来个学童在此读书,都是十来岁的光景。

    前几年方之久辞幕之后,找到李尚民,商量要在此办个蒙馆,专收养孤贫幼儿在此读书。李尚民一口应允。因这李尚民出狱后,感方之久搭救之恩,与其成莫逆之交,所以一力促其做这些善事,方之久不在之时都是李道士帮着老塾师教这些学童读书,王氏和一位老道婆负责这些孩子的饭食。李尚民对方之久说:

    “兄长这回带回的原来不是孤儿。这几年已陆续收养了十多个孤儿,兄长的义行必能感动天地。”

    方之久听了只是微微的摇摇头,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我是要以此来积些阴德,为自己消除一些罪业而已。”

    原来这老夫子做师爷一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深感自己这一生虽也积了一些德,却也作孽不少,年龄越长越觉得心中不安,特别是在信阳府上做师爷时,目睹衙役们伙同地方奸佞之徒,借一具无主尸,讹诈地方富户,致其家破人亡的事更是让其触目惊心。

    那一年,地方发现一丐倒毙在一富户附近,遂报官,却不想几个奸徒赶来认尸亲,一口咬定是这家富户将这乞丐加害。知县令将尸首移入这家富户家厅堂停放,等待验尸。

    时当盛夏,官府衙役们却先不验尸,忙着与地方到附近各户摊派收敛验尸各项费用,几天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