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 朱儁之死(第1/3页)  季汉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雒阳皇宫,宣室殿,如今的汉帝便居住在此。

    原本宣室殿是皇帝接见近臣、与心腹议事的地方。刘协东归雒阳之后,因雒阳残破,而天下分崩,财政困难,无力增修宫室,便将朱儁修建的数座小宫改成了原本南宫中重要殿阁的名称。刘协自居宣室殿,而不再修复北宫,以表示自己的勤政、节俭之意。

    刚迁回雒阳的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刘协并不感到不满,相反,他满心振奋而又踌躇满志——有杨彪、朱儁这样的老臣作为百官的表率,手中掌握重兵的刘备对他恭恭敬敬;拥兵十万的刘表,他只用了一道诏书,刘表就离开荆州,到雒阳来任职;徐州、豫州、荆州,乃至扬州,都开始向朝廷缴纳税款。

    这些无不让刘协心情愉快,因为这意味着朝廷权威的增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协开始感觉到了不对劲。各地的上计掾报告每年的工作情况,不到三公府,而到前将军府;朝议的大事,刘备若不赞同,朝中的官员便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前将军府或者尚书台一旦提出动议,则应者如云。

    刘协意识到,朝廷的权威,并不就是他的权威,因为在朝廷里,皇帝只有一个,大臣却有上百个,各种属吏更是有数千之多。而他作为皇帝,在这些大臣面前,并不能做到说一不二。

    刘协仔细思考了这一切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朝中这些官吏,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任命的,官吏的迁转、除授,都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因此,让这些官员们得利的,不是他皇帝刘协,而是掌握实权的人。

    李、郭之乱之后,朝廷的大臣大部分都得以幸存,但各府的属吏,却几乎流散、死亡殆尽,现在各府的属吏,和朝中的小官,大部分都是刘备塞进来的,这也就造成了,没有刘备的要求,这些人就会找各种办法来消极怠工。

    刘备既没有占据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又没有得到朝中大部分公卿的支持,却能对朝政施加最大的影响,便是因为这些小吏站在刘备一边——这些小吏职位虽低,数量却多,离开了这些人,朝廷根本无法运转。

    兴平二年之后,州郡的学校陆续恢复,到建安二年,开始有这些学校的学生被选为吏员,但是刘协发现,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刘协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领的是刘备发的奖学金,念的是刘备的党羽编写的课本,拿的是刘备任命的州郡太守、刺史写得推荐信,所以,这些人也是亲刘备的。

    刘协的办法是——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才——他从私库中拿出钱来,请一些信得过的学者、博士,教授一些侍卫、小黄门读书——当然,刘协在回到雒阳的时候,已经穷得只剩下皇帝的车驾了,他的钱财全部来自军阀们的奉贡。

    刘备得知这件事之后,很清楚地知道,这是刘协培植自己亲信的努力,一旦刘协认为自己的势力培养完成,就将采取行动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对刘备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对朝中大臣来说,也不是个好消息。盖因朝臣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党人的后代,甚至本身就是党人。

    东汉宦官、外戚干政十分明显,桓、灵时期,党人和宦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宦官有皇帝在后面站台,党人则既掌控者天下的舆论,又团结一心,不惧死亡,前仆后继。即便如此,党人还是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才得到解放,而直到灵帝病死之后,才基本消除了宦官的势力。

    宦官是天子家奴,而这个年代的士人们,热血尚未冷去,与宦官存在必然的结构性矛盾。

    所以党人和党人们的后代对皇帝的任何打算重用中官的行为,甚至是意图,都有非常高的警惕。

    大臣们一知道刘协教宦官读书的事情,就激烈地上书表示反对,各地的郡守、刺史得知消息,也纷纷上书,痛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