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涵元谷底(第1/4页)  繁华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子山古称陵阳山,即为后世所说九华山,到得天宝年间方有九华之名,东南形胜,壮丽之极,既是道家福地,又是佛教名山。李延青入得山中,寻找涵元谷所在,怎奈方圆二百余里,共有九十九峰,溪流山谷不计其数,他独自一人,就算日攀三山,足踏两谷,那也须数月之功方可。

    山中春迟,夜间野兽众多,他不敢留宿,五日下来一无所获。第六日上,又到山中寻查,数日间问遍附近农家猎户,无人得知涵元谷在何处,想来名称自非古之已有。时近日午,四野无人,溪浅林深,寂静中传来声声鸟鸣,幽然无比。李延青纵使心中已有些焦躁,见此情景,却也不觉平静下来。

    举目四望,层林萧疏,天晴日暖。他行走多时,有些疲累,坐在一处山石上休憩片刻,双臂撑在石上,仰头闭目,深吸一口气,只觉浑身都松懈不少。迎着头顶晴日张目一瞧,南面群山金光嶙嶙,煞是瑰丽,随意向西南一瞥,猛见那处山头上耸立一块大石,石上隐隐有些字迹。

    李延青霍地站起,一手遮阳,细看一会儿,慌忙拔足向那处山头飞奔。那山石极高,远看虽近,相距却有数里之遥,他奔到山下寻路攀爬,山体陡峭,只有零星碎石凸出在外,李延青只得看准落脚之处,深吸一口气,以轻功纵跃而上。

    他自幼随父亲习武,而今内功修为尚浅,轻功并不出色,一跃仅升数尺,站稳之后又过片刻才能提气再上。耗费小半个时辰,接近山顶时已满头大汗,总算攀到了大石之旁。

    这座山绵延狭长,山顶只有丈余宽窄,两侧均是陡峭崖壁,李延青从北面攀上,向南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只见面前是一个圆形谷口,四周被绝壁围堵,方圆足有数里,云雾缭绕,深不见底。他心头一跳,转身看向那块大石,只见那石高有丈余,粗近三丈,其上苔痕斑驳,露出涵元谷三个斗大字迹。

    伸手拂拭青苔,这三个大字飞扬潇洒,与玉锁中帛片上字迹全然相同,只是笔力雄浑,入石足有指节深浅,可见书者内功精深。他面南而望,轻叹一声,想必这就是涵元谷了,此处没有出入道路,只能上下攀爬,难怪不为人知。走近两步,向下一看,禁不住眼前眩晕,两股战战,慌忙倒退。

    李延青从小惧怕高处,如今面对万丈深渊,一颗心将要跳出腔子来,手脚竟似不能动弹了。犹豫再三,只得先在大石之旁坐下,默默平复心中惊惧。谷中山风听得真切,谷口云海翻腾,浪翻浪卷。他默坐良久,直至日已西斜,这才看向身畔巨石,只觉涵元谷三个大字,一笔一划中透出的宏伟气派,无不在嘲笑他怯懦胆小。

    帛片上写道“虔心往求,必有所获”,如今已到了涵元谷,倘若就此回去,遇难而退,算甚么虔心?李延青心中顿时激起一股烈性,远望群山,心道当日舅舅能下得去,为何我就怕了?一手扶着大石站起,上前两步,站在悬崖之旁,闭上双眼,惊惧渐去。

    他张目平视前方,远处山头起起伏伏,绵延不断,不禁大笑一声,暗道自己太蠢。如不向悬崖下望,即便山谷高有万丈,无底无尽,又有何惧?只需以绳束腰,攀援而下,面向山石即可。看看日已偏西,心知一时半刻只怕到不得谷底,不如先去准备,明日一早再来。

    李延青溜下山头,先到附近集市将所有绳索尽数买来,结成杯口粗细,只是长短仅有百丈。但想九子山第一峰名曰十王峰,高四百三十七丈1,涵元谷四周山峰便无此高,也得近三百丈,显然不足以到达谷底。李延青一时无法,只得又到其余市镇寻买绳索,又想这一下去,多半须在谷底留宿,于是另置烛火被褥等物。

    直至两日后,方圆百里之内再也绳无可买,方得凑齐了二百七十丈长绳。次日清晨朝露未晞,他将绳索行李诸物一一搬到山顶,先把绳索绑缚在大石上,见大石四周生着数株古松,粗有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