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19.3 乱伦(第1/2页)  府学路一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到静取园,齐雨田再三追问,一直沉默不语的齐工,终于开口。就在几个小时以前,自己刚同“那个人”,吵了一架,“厨房辩论”

    1959年,作为苏联领导人访问美国的“回拜”,美国政府出面,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公园举行“美国国家博览会”,展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巨大成果。当时还是副总统的尼克松(出名地背运,当了八年副手,挑大梁败给肯尼迪,肯尼迪遇刺,好不容易荣登大宝,连任又赶上水门事件),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1958年取代因zhengjian不合辞职的布尔加宁,兼任部长会议主席,考虑到尼克松是副职,以此身份更显对等),出席剪彩。

    参观时,赫鲁晓夫尽可能,对展览中,“每个美国国民能拥有的一切”表示不屑,声称苏联人只在乎实用,对奢华(在美国其实一点儿也不奢华)没有兴趣。但当他走到用以展示厨房用品的样板间时,还是有些被那些五花八门,其中相当部分见所未见的自动化设备惊呆了,甚至不由自主地问道,有没有那种“能够把吃的塞进嘴巴并让人咽下去”的机器。

    选举体制下的政治人物,一般都比较能说,而且随机应变。尼克松见状,立即不失时机地告诉赫鲁晓夫,这不过是一所普普通通的美国住宅,每个工人,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工人当家,不是声称工人当家么,每个工人都能用得起。赫鲁晓夫仰起头(身高一米六五),一脸蔑视,你以为,我们会因此目瞪口呆么,事实上,这些东西,苏联新建住宅都有(“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苏联是“新建”,大清是“原亦”),区别在于,美国人拥有这些,必须得有钱,没钱只能睡人行道,在苏联,人人皆可。

    尼克松很坦然,我没打算,也不认为,这个展览,普通展览,会让苏联人吃惊,感兴趣而已,就像苏联在美国办展览,美国人也会感兴趣一样。我想说的是,多样化,选择权,在美国,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不同的厨房,而不是由一个政府官员,在最上头替他们做出决定。谈谈我们两国的洗衣机,各有什么优缺点,岂不比谈论导弹的威力要强得多?

    一提导弹,赫鲁晓夫来精神了,用大拇指,抵在尼克松胸前。你们的将军,说他们很强大,可以摧毁我们,我们也能拿出点东西,给你们看看,看看苏联人的精神。尼克松感觉,再说下去,再沿着这条线索说下去,离动手不远了,拿起桌上的两杯酒,提议为世界和平干杯,一旁一位苏联官员插话,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访华时,听到游行群众喊毛主席万岁,赫大惊失色)。

    赫鲁晓夫亦祝尼克松健康长寿,不妨打个赌,等我们都活到九十九岁时,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谁对,尼克松笑称自己是律师出身(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活不到那时候。收场还算欢乐,赫鲁晓夫说你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律师,我是为社会主义辩护的律师,然后换成英语:来,亲一个。

    当然,两人最终,都没能活到九十九岁。赫鲁晓夫比尼克松年长得多,大十九岁,活了七十七岁,1971年,软禁中黯然去世,连葬在红场的资格都没有。尼克松长寿些,活了八十一岁,1994年去世,前一年还去过深圳,参观深圳博物馆。换言之,尼克松见证了他同赫鲁晓夫之间,那场辩论,或者赌局的结局。

    赫鲁晓夫大部分后代,都已移民美国,据信无论外貌还是性格,最像他的孙女,妮娜·赫鲁晓娃,多次来到中国,接受采访时态度明确,尼克松赢了,顺便说,在中国,能闻到美国的味道。记者用同样问题,去问晚年尼克松,后者回忆,我一早知道他是错的,但并不确定,我是不是对的

    齐工和“那个人”的厨房辩论,是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包饺子时,进行的,从“两个伊里奇”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