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1章 黄立极的建议(第2/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知道,现在每过一天,陕西各地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不会少于一千人,天知道这样高的非正常死亡率还要持续多久。

    朕现在的确是在选择,不过朕选择的不是让谁去死,而是选择让更多的人先活下去。

    至于朕的声望,朕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尧舜之君,所以黄先生也不必为朕的声望担忧了。

    黄先生如果担忧孙先生回朝后支持袁尚书,那便交给朕好了。朕会亲自劝说孙先生,不要插手袁尚书之事。军务管军务,政事归政事,两者还是不要混为一谈较合适。黄先生以为如何?”

    虽然崇祯一直努力打消黄立极的顾虑,想让他同自己站在一起,从而让内阁支持许显纯、杨所修在河南推行的政策。

    但是黄立极始终还是保持着沉默,他心里想的还是要弄一个稳妥一些的方案,不要让他冲在前方,直接同袁礼卿那些东林党人对。

    看着黄立极瞻前顾后的样子,朱由检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是为什么黄立极身为一名内阁首辅,居然还是会被东林党人视为依附魏忠贤的党羽,在阉党还不及崔呈秀的地位高。

    这个人在官场沉浸了太久,这做事变的力求四平八稳,方方面面俱到的保守心态了。

    虽然他的确是忠诚于自己的,但是做事面却并不是盲目的遵从于自己,在没有把握之前,休息让他动弹。可以说如果没有自己拼命的往前推他,估计他很难把内阁改制推进到现在这种程度。

    当然朱由检也清楚,做事谨慎、保守并不是什么坏事。在这样偌大的一个国家里,你所收到的大部分消息,都是迟滞了数天,乃至数十天的旧闻。而且地方送来的旧闻的准确性,也很让人怀疑。

    想要依靠这么一堆过时和真假难辨的消息,去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光凭热情和智商是不够的。

    有些时候,当朝廷颁发的对策抵达地方时,地方的问题早已经消失了,或者是条件已经变化到,朝廷的对策失效了。

    因此大明枢的官员们,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应对地方问题的经验。拖一拖时间,看看这个问题会不会自己消失。又或者拖一拖时间,等待地方官员自己解决麻烦。

    只有当地方官员三催四请之后,让枢官员明白地方的这个问题,无法自动消失或是地方解决不了,才会颁发下一个应对的政策。

    虽然看去,这很有懒政、怠政的意思,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怪枢的官员们。因为大明近3000个县,并不是每一个县的县官都是能吏。

    许多书读的不错,但是不晓庶务的书呆子县官,经常会事无巨细的向汇报,指望官或是朝廷拿出一个主意,从而逃避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如果内阁这几个人,对于地方报的每件公都要一一批阅并作出回答,那么他们也什么事都不需要干了。

    拖一拖时间,让问题消失,或是等待消息更全面时下决定,才是正确的应对政务方式。

    但是黄立极这种基于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种做事方式,在苏长青这种来自信息社会的灵魂来说,实在是有些让人窝火。

    信息社会的时间观念是着眼于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工业社会则是把目光放在了现在,身边正在发生些什么事。相差了两个时代的人,面对同一项事物的看法自然是南辕北辙的。

    黄立极终于开口对着崇祯回道:“陛下,现在想要让许、杨两人继续在河南推进征地、征粮之策,显然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一来河南士绅怨气极大,朝又有袁礼卿这样的官员为他们张目。今日朝会发生的事情一旦流传开来,其他各省的缙绅自然是要同情河南士绅的遭遇的。

    二来自老臣推动内阁及六部官制改革,加商税改革及会试各省录取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