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第1/3页)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日天还没亮,李致远就被冻醒了,船舱中的炭火早已熄灭,江中寒气逼人,而船舱下就是江水,仅仅隔了几层木板,尽管他垫了好几床棉被,可现在被窝里还是没多少暖意,一双脚被冻得冰凉。

    实在是太冷了,李致远也睡不着,索性裹了被子走出船舱。

    “公子,侬租洒里?”冷不丁一个声音冒出来吓了李致远一跳,随即明白过来是船上的掌舵大爷。

    “大爷,现在船开到哪了?”驾驶舱内的掌舵人还得借着甲板上的几根火把盯着江面,自然是没睡的。

    “公子醒了?晚上不敢让船走得太快,现在咱们刚过了桐庐县。”

    “不过公子放心,待会天大亮,速度就快了,今日晌午一准能到杭州。”

    这个掌舵开船的大爷说的南京官话带着一口建德腔,也不知道属于吴语的哪个小片,很不好懂。

    不过反正李致远无聊,也就没回船舱,和这个大爷你一言我一语,连蒙带猜加比划,闲聊起来。

    据他所说,其实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就是同一条江在不同江段的名称,新安江在上游,发源于徽州黄山地区,富春江在中游,流经桐庐、富阳两县,自杭州开始,始名钱塘江。

    现在就在富春江江段,其实富春江的水流在夏天丰水期还是比较湍急的,别说扬帆快行,就是任由水流飘荡,也不至于这么慢。

    只是这船太小,晚上能见度太低,现在又是冬季枯水期,江中多有沙州浅滩,要是搁浅触礁就麻烦了,是以根本不敢让船行的太快,还得想尽办法限制船速。

    而且晚上必须得由他们经验丰富的老舵手掌舵才行,因此现在的船速跟走路差不了多少。

    李致远又问起那个姓徐的奸商的来历,大爷却只是说他们这些开船的都是为徐老爷做事,船、物都是徐家的,徐老爷赏他们一口饭,他们才能勉强糊口,其他的就闭口不言。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天开始大亮,掌舵大爷招呼船工起来,开始扬帆加速。

    李致远也是这是才真正欣赏到富春江两岸的美景,即使现在是冬季,草木枯黄,枝叶凋落,但这奇山异水却仍旧让人眼前一亮。

    他算是体会到了南梁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下“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时的感受。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何况又是冬季,水流更缓,真的是清澈见底,别说游动的鱼儿了,就是江底的粒粒细沙都看得清清楚楚。

    两岸的高山山势极为陡峭险峻,再加上数不尽的参天大树,都极力地向上生长,直插云霄,形成了无数险峰。

    又有不少山泉从山上流下,汇入江中,泠泠作响,加之又是深冬,水温低于气温,江面弥漫着一股白气,宛如仙境。

    李致远忍着凉意,捧了几捧江水洗漱,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冷,只觉得神清气爽,耳目清明。

    这时几条船的人纷纷苏醒,江面上顿时热闹非凡,未几,但见风帆满张,船速快了起来,一个时辰后即至富阳县。

    但见江中一大岛,过之,又行十余里,见一更大岛,又过之,再绕过江湾,江面顿时开阔,船只进入钱塘江,杭州近在眼前。

    不到中午,船队即停在了候潮门外码头,这船只开到杭州,众人遂登岸入城。

    杭州是李致远来到大明朝的第一站,自中秋一别,至今已将近五个月,他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从初到之时的茫然慌张的现代人,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大明朝的右副都御使巡抚,实在是惊天造化。

    唯一变化小的可能就是他这一头奇怪的头发了,五个月才长了不到两寸,跟原来的寸头也差不了太多,不戴网巾、冠帽他都不敢出门。

    自做官以后,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