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9章 上朝奏事(第1/4页)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京师。

    今日,崇祯皇帝于皇极门召见群臣,举行常朝。

    众所周知,我大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常朝。

    大朝,只在正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举行,其性质是百官向皇帝朝贺,属于礼节性的,规模较大,在皇极殿(嘉靖以前叫奉天殿,即现在的故宫太和殿)举行

    朔望朝,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其性质如同大朝,也在皇极殿,只是朝贺,不讨论政事。

    常朝,即经常所说的早朝,其实还有午朝、晚朝,在皇极门举行(嘉靖以前叫奉天门,即现在故宫太和门),处理政事。

    太祖皇帝曾经规定每天都必须进行朝会,但是明中后期,朝会次数就明显减少,万历朝时,更是形同虚设,也就崇祯还比较勤政,稍微多上了几次朝。

    崇祯今日召集百官上朝主要是处理这几日积压的政事,以及宣布他的任官命令。

    再者崇祯对南方及陕甘的剿匪事宜很不满意,也管不得什么年假寒假了,急召百官朝会。

    天刚破晓,百官就由午门进入,先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待鸣鞭之后,按次序过桥,直到皇极门丹陛之前。

    此时天几乎都还没亮,又冷的要命,官员们被召唤来上朝也是可怜。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着崇祯皇帝到来。

    没过多久,崇祯出现,于御门安坐,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官员走进御道,行一拜三叩头礼节,终于进入了奏事环节。

    哪个官员要奏事,就预先咳嗽一声,从班末行至御前,跪着奏事。

    其实奏事一般是不使用口语的,而是大声朗读奏章,如果官员要承旨,要回答“阿”,声音要拉长。

    不过大明朝到了现在这般田地,很多礼仪制度都已经是名存实亡,简化随意了许多。

    却说户部尚书倪元璐咳嗽一声,当先出列,缓缓行至最前,一拜三叩首后跪着启奏道:“据浙江巡按左光先奏报,金华府东阳县诸生许都聚众万人谋反,号“白头军”,连克东阳、义乌、浦江三县县城,继而向金华府城进军。”

    “而浙江官兵多不堪战,臣请以浙省乡绅团练乡兵,以安定地方。”

    崇祯早已被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流贼、反贼弄得麻木,这回自然也没多大的反应,甚至连这个许都造反的原因也懒得再问,只是哑着嗓子道:“卿以为该推何人?”

    倪元璐道:“臣以为浙西当推徐石麒,钱继登佐之,浙东则推刘宗周,姜应甲佐之,于保伍中简练乡勇,实行古弓弩社法,可剿贼安民。”

    要在崇祯初年,崇祯是绝对不会准地方上的乡绅们练什么乡兵的,这岂不是夺了朝廷的权威?

    可如今局势败坏至此,朝廷能打的正规军几乎全军覆没,卫所军更是毫无战力可言,也就不得不放开了地方乡绅练兵的限制。

    湖广的李致远据说都练了十万标兵,崇祯还赏了他个巡抚的官,让他开府长沙,围剿张献忠。

    但到这时候放开团练的限制其实已经迟了,所以建奴南下之后,地方上是毫无抵抗力可言的。

    其实崇祯若早日准地方乡绅办团练,说不定真能压制全国各地蜂拥而起的农民军。

    就如晚清八旗、绿营皆不堪战后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方乡绅势力大办团练,譬如什么湘军、淮军,结果还真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

    可后果就是地方乡绅势力彻底翻身崛起,地方督抚做大,直接威胁中央朝廷的权威。

    但现在大明已经病入膏肓,不管好坏,团练乡兵好歹还算一剂药方,就是毒药也得捏着鼻子往下咽。

    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