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防旱商议(第1/3页)  三国之孙氏强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国渊实际上早几天便到了,不过一直在游走于乐安的各个大族,完成郑玄的嘱咐,也是为了帮孙策筹集粮草,此刻来见,自然是事情已经谈妥。

    各大家族都看在郑玄的面子上无偿提供了部分粮食,不论这粮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终究还是给孙策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此次前来,某见百姓虽拮据,却不失乐容,在下不才自认为精通民政,愿留在乐安助将军一臂之力”

    这话说的就很讲究了,原本国渊是尊师命,留下来帮孙策,然此刻说成是自己的思虑结果,两相差距,得到的重视也会不同。

    于是两人几乎一拍即合,毫不吝啬的给了国渊户曹的职位,帮助整顿百姓,也就是说孙策将分田,分粮,分户的大权直接交给了他,尽管现在流民越来越少。

    可惜没有得到兑换点,忠诚只有72,仔细算算,现在麾下还有,杨延德c杨延嗣c吕虔c程昱c法衍c法正以及国渊,这七人没有贡献兑换点,当然如果再算上蔡邕的话就是八人,不过蔡邕这个岁数,还有汉家对其长久的熏陶,想要他的兑换点恐怕很难。

    次日,孙策将所有人全部集结起来,旱灾的事情,必须要有所准备。

    两世为人,他很清楚天灾对人世间会造成多大损害,这时候死亡对人们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可活下来的人,却会留下永远的痛。

    “这件事,老朽以为,无论会不会有天旱,都当防患未然,何况现在还出现不详预兆,坊间传闻,有人多次在东莱看见旱魃,恐怕也非空穴来风”

    李儒说的有些玄幻,旱魃可是古神兽,在山海经中时有提及,哪里看见它,哪里就会有旱灾。

    看到李儒,孙策很想问问他,你的度势呢?说好的少灾少难呢?怎么还是会出现这种事?

    “不管是不是旱魃作祟,先贤有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这里的五害是指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这五大自然灾害,显然蔡邕是不信鬼神之说的。

    “既然大家都同意,我认为防旱之事当有一人牵头,谁愿意举此大任?”

    先把主心骨定下来,孙策自认为肯定不适合,民事没有想想中那么容易。

    把目光略过众人之后,李严和国渊站了出来,不是其他人怕担事,而是他们和孙策想的一样,不是这块料。

    至于蔡邕,事实上也蛮适合,可是岁月不饶人,这种劳心劳神的事,只能靠年轻人。

    “正方,你身居齐国相,也属要职,还是让国渊来吧”本来想的就是这个人,李严能站出来,已经让孙策很感激了,毕竟若没有国渊,最合适的人就是他。

    “人定下来了,我们便定策,国渊先说说你的想法”

    由古至今,防旱的办法通常只有三个,重农耕,薄赋敛,广积蓄。简而言之就是让百姓有一定粮食储备,应对天灾。

    但这只能治标,国渊提都没有提此事,着重说起兴修水利和蓄水池“荀子王制中有提到,秦人有郑国渠保关中百年无旱,而乐安水系畅通这是先天优势,但还应当广修渠道,以助农事灌溉,每隔一段距离,选一地深筑水池,以渠道连水道,即使旱来,农事不废则民不乱”

    “以国户曹之见,此渠道当修多宽多深?水池又该如何筑?”

    “渠道深六尺,宽两尺即可,水池则两丈深,纵20步”

    孙策构思了一下国渊提议的画面,差不多就是近现代田间水系的雏形,不过在近现代可是有水车相助的。

    水车?!对了,差点忘了这家伙,不过,它是什么原理呢?孙策陷入了沉思。

    “国户曹,你可知如此一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功在千秋,即使花费再多也是值得的”堂内蔡邕和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