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七章 千里持兵(第1/2页)  王霸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国力强盛到了极点就只有两条路走,要么盛极而衰,要么对外扩张,不过盲目得使用霸道只会引来他国的抵抗,这时就需要苏秦张仪那般合纵连横的人才了。

    秦时采用远交近攻的谋略,但汉人的体质无法战胜吐蕃的高原,那是老天给人出的难题,大食的国力跟大唐不遑多让,如果大唐是战国时的齐国,那大食就是秦国,能以一国之力抵抗波斯余孽和拜占庭帝国的夹击可不是弱国能做到的。

    赵国实行了胡服骑射后虽然变强大了,但他们没有先进的冶炼技术,当时楚国已经占领了半个华夏河山,最终却败给了秦国,那个时候为了变得强大,各国争相变革,唯有楚国受到旧有势力的阻碍而中途废止,当时在楚国领头变法的吴起被贵戚杀害,楚国改革的成果随风而逝。

    道家好养生,高力士为了李隆基看了不少道家的书,除了老子和庄子之外道家还有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叫列子。

    战国策史疾为韩使楚篇有云,史疾为韩使也,见楚王,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史疾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楚王问“列子看重什么?”史疾回到“以正治国。”

    正气足则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今大唐强盗横行就跟楚国被秦打得连连迁都时一样,大唐也急需一次大的变革,列子仲尼篇有说,孔子为儒家先贤,他当时为鲁国国君所用,一日闲居家中,子贡入待,见其有忧色便问孔子为何而忧心,孔子就说“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连孔子自己也看出在乱世时儒家的诗书礼乐是不管用的,儒家必须进行一次改革,但是该怎么改愁怀了孔子。

    “陛下也看出国有顽疾,但我国无商君之勇者,亦无可为也。”高力士垂头丧气,显得无可奈何。

    商鞅虽然开创了秦的盛世,死相却相当凄惨,他被车裂了。

    李隆基已经五十二岁,他还能活多久谁都不知道,李玙不像是个靠得住的人,而且王守善自认没有商鞅之勇,所以变法的事他绝对不会去牵头。

    “先从工匠和度量衡开始怎么样。”王守善面无表情地说,这是他答应张涛的“咱们已经有个国子监了,何不开个工学院,只要工匠肯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世人就可以当官,一个九品将士郎一个月就一贯钱的俸禄,他们可以在工学院里培养生徒,国家包吃住,就跟教坊一样,欧冶子的后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咱们可以先悬赏能制造出不生锈铁钉的匠人,找到了就给他在工学院里立一块碑,就跟国子监的碑林一样。”

    “工匠入仕,这可怎么能行?”

    “贞观时有裴明礼,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因善理财太宗将他任命为殿中御史,又转任兵部员外中书舍人,最后升任太常卿,只要是人才就不拘一格,一个九品散官也翻不起什么波澜。”还不等高力士说完,李适之就接着说。

    “但这样一来税收可能会更少了啊。”

    “阿翁,你想想,要是一条驰道全部用金锥得花多少钱,只要找到了代替的办法那省出来的就不只是一个人的税了。”李玙也开始游说起来。

    “工学院也不开在热闹的地方,就在南城的通轨坊,里面我才清理过,根本没人住了。”王守善开始循循善诱“里面有很多现成的房子,根本不需要再搭建新的房子,钱的事你不用担心,窦半城会处理的。”

    “少府监有工匠,他们现在的工作是为王公们做首饰丝绸,要抽调他们必须陛下下诏,反正王公们的首饰也够多了,而且他们还要忙正事,应该没那么多闲心闲钱来穿衣打扮了。”赵岚志亦在一旁煽风点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