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八章儒家的变与推(一)(第1/2页)  大汉的光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每天处理政务很辛苦,而辛苦便在于阅览和回应,是刘彻个人承替的必经之路。虽知晓此为君王之必要一步,但长久以来未曾经历过的习惯,还是让刘彻着实体验了接受,进而游刃有余的过程。

    寒冬未曾褪去,雪渍还在地面积攒,苍天的脸色有些白,没露出灿日的笑脸。

    披着厚实大衣,握紧阿娇为自己绣的香囊,回想起俏丽傲娇的笑脸,刘彻在甘泉宫也触及不到凛冽寒冷了,阿娇她少了七分放纵,多了三分乖顺,既娇贵又顽皮,让刘彻深感于浅移默化之妙用。

    窦太后并不深究于先帝不给她地方上虎符一事,尽管心中并不乐意,可皇帝并不给她反应的机会,仓促间发生,无多少回旋余地。她总不至于每日哀声叹气,长吁短叹,落得个与孙争尊,老不知羞的骂名吧?

    在她想来,京师兵近在眼前,足以掣肘皇帝手足,不必担心皇帝忤逆她的意思了,各地郡兵她又有眼线,一旦调动,足够有反应的时间。

    但有一点她并未想到,京师兵拢共五六万,可刘彻的人足有二万,这二万人还是可以以一敌二甚至是敌三的好手,既便有虎符指挥,但在必要时候,他们一定会倒戈向刘彻,这是信仰,更是一种固执。

    很多时候,虎符并不是军队的唯一命令,既便有皇帝诏书也依旧如此,很多地方侯王甚至拥有最高领兵权,皇权与王权相冲时,一手培养,朝夕相处的王权便是一剂狠药,绝了皇权的触手,如同七国之乱,兵数十万,皇帝无以号令权限一般。

    太后陷入绝对被动,可她依旧不知晓,初登皇位的刘彻手脚没有被束,大干一场已经是不可置疑的了。

    莽撞是忌讳,刘彻也不会把治国当玩笑,充分与群臣商量,结合自己的思考,破除一些陈旧又不合时代的政令,听取百姓意思,制定真正便民利民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汉朝还有很隐患,还急需刘彻一一捋顺再对症下药,而这也是他现在日日手忙脚乱的原因。

    又如景帝晚年行事随性,使朝政动荡,许多机构都已十分混乱,亟待走上正轨。而人才匮乏,官吏更迭频繁,这也是刘彻忧虑的焦点。

    当然,这些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刘彻先把目光投向了儒家,想先确立纲常,阻止随性肆意,各种有伤风化的习惯。

    几年下来,他也有了很多想法,对于儒家可以变质的东西,同样知晓。凡事不可太死板,刘彻知道,调整甚至是祛除可能对后世更有帮助,至于后人怎么更改,他也再无能为力了。

    被皇帝拒绝请辞的卫绾,近几天少了很多焦虑,虽说放弃丞相之位对他不算太大影响,可被迫下位,毫无办法,总归是自己太过无能的表现,要不然怎么会没有缘故便一脚踢开。

    或许是陛下顾念师恩吧,卫绾接到诏书,赶往甘泉宫的路上,心中多了一份猜念。

    君王得体,会让臣子感觉受到了重视,刘彻顾及到了这一点,所以君臣两人在紫殿相会时,少了一分拘束。

    “朕都不知道,该称你为卫夫子还是卫丞相了,久积的习惯,变化起来果然别扭!”刘彻唤黄门赐座,晃了晃脑袋,摇头苦叹。

    这不得要一段过程么,想当年高祖皇帝初开朝堂,还如同闹市,叽叽喳喳呢!卫绾和气道:“新帝登基,难免如此,至于称呼问题,陛下不该问我,在合适的范围内,全凭心意便好,臣子不该过分左右帝王的想法!”

    “这只怕是卫丞相你一人如此想吧,很多人想左右朕呢!”

    上升中含有大量冲突,这不就是国情么?刘彻可不会简单相信,儒书上所谓君王居首,人还是多一点自知之明的好。

    “根基还有浮动,陛下静待几月便好,依臣看来,先帝留给陛下的还有很多可取之处!”

    不置可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