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三章 平等简史 新(第1/2页)  最强震惊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时候,人们又如何在一种专制独裁的氛围中追求平等?

    这个异世界,土著们的风貌极似华夏古时之宋朝。

    若忽视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灵气,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架空的宋朝,无论是文化、制度、意识形态,与宋朝有90%相像。

    中国古时候由于宗法制的存在,所以阶级地位十分明显,而这里也存在宗法制,异界土著与我们一样存在着祖先崇拜,理所当然的宗法制在他们的整个社会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国宗法等级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后来又被儒家的礼完善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另外从先秦的诸子百家起就是偏向为政治国教化民众的学说,所以中国古代就算有平等思想也与西方人生而平等相比有所不同。

    我国平等思想主要在两个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明末清初思想解放。曾经林辰为了了解、融入这里的新社会,在市场上买了许多来自各国的史书,仔细研读,不提每本书里面理所当然地做了掩盖了一些事实的修改,大部分内容都还是很可靠的。

    很有意思的是,林辰从中发现了一些诸子百家的思想痕迹。

    比如墨家墨子的“兼爱”——爱的平等。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又如,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法经》)

    法家的法术势中的“法”便是依法治国,不过法家强调的法偏执法者不徇私情,还是从治国来谈的。

    《史记商君列传》: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韩非子外储说》:“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非攻兼爱;不分贵贱,一断于法;仁爱等等以上的这些平等思想都曾经出现过在这大陆上。

    但是,若是认为土著们中有平等思想的是占大部分的,那么也是错的。

    所有的各家学派的学说,最终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

    儒家思想,方才是这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个“架空的宋朝”,也存在着儒家,统治着大部分凡人国家!

    在儒家观念中,君王是代上天照顾百姓的,士君子集团是帮助君王照顾百姓的。所以这类似于家庭中的父子关系。这不是平等观念,是父权观念。儒家思想中,君王管理臣子核心是敬,而君王管理百姓则变成了仁爱。这就是所谓平等观念不存在的明证。在儒家思想中,平等,仅限于儒家集团和君王之间。对于君王,是契约,你给我官位和俸禄,并遵从我的建议,我履行帮你管理国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