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三章 州试(一)(第2/3页)  大宋之罪州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义,起于王安石执政时期,是一种和论相似的短文,但题目却被限定,并且要求考生们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换句话说,这种科目考生拥有的自主权比较有限,大多是依靠固有的模式作答。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吕璟目光从第一道经义题上掠过,心中开始思索。

    这段内容取自礼记中的学记一篇,看起来比较宽泛,实际上内容却主要被限定在了求学和教育上。

    相比较于其他篇章,学记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完整的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对教学制度和教师地位都有大篇幅论述。

    理清了这道题的来处,吕璟还需要选择自己准备阐述义理的核心点,也就是后世文章常见的中心思想。

    这个中心思想必须要严格吻合学记的内容,还要考虑如今大宋的格局和主考官的喜好,就成为一个最大的难点。

    时间上尚且充裕,吕璟也没有慌忙动笔,开始逐个按照自己所想核心点发散思维,区分优劣。

    整整一刻多钟光景,在整个贡院都被墨香覆满之时,只有吕璟依旧不动如山,神色间思索不断。

    古怪的行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是除了朱勔等人暗自担忧外,大多数士子都忍不住轻蔑一笑,首场经义足有十道,这样下去根本难以写完。

    巡场的范纯粹也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吕璟的异常,只是正当他准备走来查看情况之时,一直如老僧入定般的吕璟忽然开始磨墨。

    漆黑的墨水在砚中缓缓晕染,吕璟提笔而书,如龙蛇奔舞,脑海中思如泉涌,苏轼关于义理的讲解好似就在耳边不断显现,很快就将一篇经义写就。

    不仅如此,写完第一道经义的吕璟好似被打开了任督二脉,接下来的三道经义题笔尖不休,墨随笔走,两刻钟的时间,连答四道!

    “鼓弄玄虚。”正在破题的钱克年注意到了吕璟这里的异常,冷哼一声后不再理会,在他看来,前者这分明就是在哗众取宠。

    难道以为这样就能博得考官们的另眼相待?

    大宋朝科举实行糊名制,到了判卷之时,谁还知道你是何方人士?

    吕璟此时自然不知道钱克年心中的鄙视,前四道题的中心点大同小异,他思索的时候早已理清,书写起来自然迅速。

    只是这接下来的题目,难度却开始不断加大起来。

    接连三道来自王制的题目,针对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吕璟分别选择了爵禄、刑法和养老三个义理作答。

    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各项制度不太熟悉,吕璟也只能努力回想手札中的内容,再和自己知道的现代制度比较,尽力小修小补的进行阐述。

    三道题目答完,天色已经渐渐昏黄起来,有士子取出了蜡烛点燃,借着火光继续书写。

    吕璟的位置相对明亮一些,因此他也不急,继续作答最后的三道经义。

    讲述家庭内制度的内则,涉及杂记丧服制度的杂服小记,中规中矩的阐述完前两道义理,天色已经完全昏暗。

    此时已经有士子答完了所有题目,开始神态自若的检查,吕璟点燃烛火,目光却被最后一道题目困住。

    “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以三字为规格,接连描述了三种动物的行为,吕璟回想过后虽然记起这是出自月令一篇,但其中义理却始终难以确定。

    月令的内容主要和各时天象有关,涉及卜算、问吉、问丧等,而这恰恰是吕璟最为薄弱的地方。

    作为一个后世来客,吕璟虽然并非无神论的狂热粉,但对于这些充满神学色彩的内容,依旧感到头大。

    夜色蔓延,新式烛火省去了士子们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