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2章 奇特的辩论会(第1/2页)  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学霸重生之追夫三人行最新章节!

    礼部主事萧仪应诏上疏。

    他提出这次雷击三大殿正是由于迁都北京所至。

    因为这一年正月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萧仪提出迁都北京,丢弃了南京的明太祖龙脉陵寝之地,而且迁都也给官员和百姓造成了诸多不便之处,所以这是上天降灾示警了。

    萧仪请求皇帝立即把都城迁回南京皇宫。

    看到这份奏疏,朱棣气得浑身发抖。

    “好你个萧仪,仗着朕‘求直言’的机会,不好好为君分忧,却故意诽谤朝政,蛊惑人心,妖言惑众!杀无赦。”

    此时,这个萧仪到死都没有明白,迁都之事,乃是永乐大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功业,就算九死也无悔。

    所以,不管出现任何情况,皇帝绝不允许任何人反对此事。

    永乐帝立刻下令杀了萧仪。

    可是,人虽然杀了,众人之口却难以封住。

    大部分言官是同情并支持萧仪的。

    明代的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组成,他们大多慷慨敢言。

    杀了萧仪,朝堂上言官们反对迁都的声音依然没有平息。

    而这些官员多代表了江南士绅的利益。

    就迁都这事,他们觉得迁都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去北方苦寒之地,是不明智的。

    而部院大臣多是追随朱棣靖难起兵的老臣,他们本身来自北方的居多,他们对北京充满了好感,因此极力支持朱棣的迁都决议。

    朱棣面对在迁都问题上的这两派意见争执,思索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传旨,朝堂上对于朕迁都的正确与否意见不一,为了不让人说朕独断专行,堵塞言路,特命反对迁都的科道言官,还有支持迁都的部院大臣,开一个露天辩论赛。道理是越辩越明嘛。”

    永乐帝这个看似十分民主的方法,立刻得到了两派大臣的一致赞同。

    于是,朱棣让正反两方大臣在午门外的广场上相对跪成两行为迁都的利弊展开辩论。

    而他作为“裁判”,站在午门之上,聆听群臣关于迁都利弊的争论。

    正赶上秋雨连绵的季节,这两伙人都挺直了胸脯,鼓动唇舌,滔滔不绝。

    一方面强调天下大势,一方面渲染祖宗基业,唾沫星子就着雨水,嗓子到事一点也不干。

    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直到被浇成了落汤鸡,也不甘示弱。

    第一天辩论没有结果,第二天接着又来。

    两派大臣跪在地上辩论,朱棣打着黄罗伞趴在城楼上看热闹。

    对于地下激烈的辩论,朱棣看在眼里,只冷冷地说了一句话:“彼书生之见,怎知朕英雄之略哉!”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书生,根本不懂得我英雄的情怀!

    那朱棣英雄的情怀是什么呢?

    迁都北京其实是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定下的关于明朝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

    首先,他在北平封藩、起兵并以之为后勤基地。应该说他对北平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其次,考虑到明朝建国后最严重的边患来自北方蒙古人,地形极利于防守的北京,也就成为了首都的最佳选择。天子守边,朱棣把自己陵寝放在了北京昌平,就是要后代子孙坚守北京,决不能放弃北方。

    再次,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超越古代帝王的梦想。前代元朝就是以北京为都城,控制四方,威震天下。他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可谓“得位不正”,他要用自己的功业证明自己夺取皇位的正确性。而以北京为都傲视天下,称霸四方正是他的必然选择。

    最后,跟随他起兵的靖难功臣基本都是北方人,而文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