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一切道源功德皆归于信(二)(第1/2页)  彼岸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时,台下有一中年法师不服,行礼后起身说道:“法师的见解我不敢苟同,佛是觉者,是智慧者,我们学佛,是要学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岂是那些追求神通的旁门左道之人可比?要玩弄神通的话,何必学佛呢?学些蛊术降头,气功炼丹之类的岂不直接的多?”

    圆净法师听到他这样的论点,示意他坐下后,问台下大众:“你们也是这样想的么?”见有数十位老和尚都是点头,于是继续讲道:“好,既然很多人都这么认为,那么我们来仔细谈谈。”顿了顿,大概是整理了一下思路,圆净法师在台上端坐正容道:“道德这个词,现在大概也算一种时髦,很多人张口闭口就谈这个道德那个道德,那么我问你们,什么是道德?道德这种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在场有很多都是参研多年的法师,就有一位起来回答:“道德就是先有道的思想,再有德业上的成就,知行合一,虽然道道不同,但能坚持一道,贯彻实践,有出结果的,都可以称为道德!”

    “说的很对没有错!”圆净法师评价后继续说道:“但是要注意的是,道德这个词,虽然是中文才有这样的含义,但外国也有同样的存在,只不过没有得到总结和阐发而已。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风俗,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没有对错之分,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道德就比别人家的高明,不同历史文化造成的而已。同样,我们国家也不止一个地域,不同地区的文化造成的道德习惯也各不相同,道德本身没有对错之分。那么这个道德,归根结底只是一个众人观念磨合统一后的产物,就算达到了,也不过是能够使你的言行更加符合其他人的观感而已,对于生死烦恼的解脱可以说没什么帮助,有什么用?何况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人的观念都符合道德,实用性就更小了!”

    “也有人说,道德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这种修养到了极致,然后就可以称之为圣贤,但这种内在的修养,到底还是需要外界环境的配合,两个人才能谈仁,一个人无所谓仁不仁,如果只是自己搞个道理出来,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那么这个道德,终究只是一种自我的偏执而已!”

    这时,前排的一位法师起身说出自己的看法:“道德如果从佛家讲很难透彻,从儒家角度讲,每个人一起心动念,其实对错自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内明的修养,每个人时刻警惕都可以做到,放诸于外,与人相处时,更要有自己的原则,因此孟子才说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话来,并不是一味的去配合别人的观念。道德并不是让我们去做一个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益处的人!”

    前排法师坐下了,圆净法师看没有其他人起来发言,就继续说道:“对社会有益处这个论点没问题,但如何才算对社会有益处?如果像雷锋那样永远助人为乐,这样当然是对社会有益处,当然也有道德,但如果这样的道德是你们所追求,你们何必出家为僧呢?学雷锋这件事小学就在讲了啊!如果说发自内心的就是道德,那么那些欲望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啊,至于知晓对错,这个在佛学里叫分别意识,那我问你们,譬如撸管,这件事在别人告诉你之前,你知不知道是错的?嗯?乃至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是有业障重的人,可以无师自通然后就开始撸管的,也没有欲念,就是业障和生命作用的发动,自然而然就开始撸了,我出家之前就是这样。那么这个内心的明了,归根结底还是靠的社会上道德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就像如果大家都吃肉,杀生,那么你吃肉的时候内心也不会有多重的负罪感,认为理所当然的!”

    台下大众听了这种解释,纷纷思索起来。佛学里确实有分别意识的说法,属于第六意识。讲道理,刚出生的婴儿确实没有对错的观念,只有一些应激的反应,佛教说众生都能成佛,但自然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