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宫中奏对上(第1/3页)  年华似水情似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仪殿外的这一次碰面,是李阎浮第一次见到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内总管高力士。虽然李思泉与高力士的渊源颇深,但李阎浮自幼西行,大唐不少高官显贵对他的样貌还是很陌生的。

    李阎浮和高力士互相见礼后,就在他的引导下,随父亲走进了两仪殿。两仪殿整体规模不是很大,比起太极殿来是差了很多的。却胜在精致亲和,皇帝不在那么高高在上,而是一眼就可以看到龙颜。

    李思泉进殿后拱手对皇帝李隆基行了一礼,李阎浮资历尚浅,不敢这么放肆,而是恭恭敬敬地抱拳弯腰行了一个大礼。高力士则走到李隆基身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站立不动。

    “阎浮免礼,快快和国师一起入座吧。”四十来岁李隆基身穿黄色龙袍,看上去保养的极好。他容光焕发地坐在御座上,开口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大,远远地传过来李阎浮居然也听的很清楚,这就是大唐宫殿设计之精妙了。

    李思泉坐到了大殿左边第一个位置上,李阎浮则坐到他的身边。大殿左右两边最后的位置上,分别坐着隶属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张九龄和隶属于门下省的起居舍人贺知章。

    今天这番君臣会面李思泉纯粹就是个配角,他出现在这里仅仅就是表达一下岐山派对李阎浮出任太史局秋官正的支持。而贺知章则代表门下省,负责记录这次君前奏对。张九龄则要在奏对结束后,皇帝颁布旨意时,代表中书省草拟圣旨。

    张九龄乃是大汉帝国留侯张良之后,可谓是系出名门。可惜张良毕竟已是久远的历史人物了,留下的这支曲江张氏虽然也算诗书传家,却远远算不上世家大族。曲江张氏在大唐朝中并没有什么学生故旧,也没有那些错综复杂的姻亲勾联,张九龄的妻子谭氏更是出身寒门。可以说,李隆基最看重就是他这份身家背景。

    贺知章这个人也非世家子弟,出生于江南道越州,素有“清谈风流”之誉。他们贺家虽然不是寒门,但也跟寒门差不多了,就是乡间普通的耕读之家。贺知章既是大唐著名的诗人,更是不世出的书法大家,天下传唱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出自贺知章之手。

    张c贺两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年少成名。张九龄九岁知文,十三岁就做得一手好文章,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曾夸奖他道:“此子必能致远”。贺知章更是了得,少时便以诗文知名。及冠后他参加科举,一举高中殿试状元。

    李隆基选了这么两位不是世家豪门出身,却又都是少有才名的人参加今天这场终于的君前奏对,不能不说有他深远的考虑。

    首先,李阎浮也是年少之时就名满海西的人物,又即将接任重要职务秋官正。张c贺两人是李隆基未来要大力重用的人才,三人在少年时都十分优秀,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好感。这样的话,未来同朝为臣才能更好的配合,完成他李隆基交与他们的使命。

    其次,今天这场君前奏对,必然会涉及到很多敏感话题,尤其是关于大唐各大世家与皇权之间的博弈。这些话绝对不容外泄,中书省和门下省诸位舍人之中,只有张c贺两位的身份最合适参与这场奏对。

    李隆基开口向李阎浮介绍了一下张九龄和贺知章,李c张c贺三人互相在座位上拱手行了一礼。李思泉坐在座位上闭目养神,摆出了一副不再关注的高姿态。李隆基扫了一眼李思泉,微微一笑,继续开口说道:

    “阎浮,你这晨曦之名可是响彻海西啊。丽竞门里关于你的卷宗堆满了一个偌大的书柜,你在海西的种种经历,朕时常拿来教育那些不成器的皇家子弟。朕每每想到你这大唐英才,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就夜不能寐。今天可好,总算是把你盼回来了,朕心甚慰。”

    “当不得陛下夸奖。我大唐英才辈出,阎浮所做还太少,比不得太史局的前辈之万一。”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