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2 章(第2/4页)  正说司马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才是“陛下万岁”。不仅如此,石虎派大司空李农日夜侍奉,每隔五天,群臣和太子都要朝拜一次。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既然皇帝如此爱好佛教,如此礼敬和尚,那么全国人民必然以当和尚为荣了。许多年轻人见和尚这一新兴职业比较吃香,就纷纷转行,种地的撂下锄头,读书的扔掉书本,打铁的把火浇灭,大家浩浩dàngdàng地向寺院奔去。寺院的和尚都有名额限制的,很多削尖了脑袋仍挤不进去的人干脆自己剃度,于是后赵街头出现了一副奇观:满街尽是光头,明晃晃的直晃得人睁不开眼。有人会埋怨,佛图澄简直就是妖僧!事实并非如此,佛图澄确实是一位得道高僧,石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佛图澄经常劝他宽容待人,从而在石虎的屠刀下拯救了很多无辜xìng命。佛图澄的轶事流传下来很多,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这位高僧活了117岁(232-348),名副其实的高寿!佛图澄在石虎的资助下,修建了很多寺院,比较著名的有佛图寺,这座寺庙在今天安徽太湖县。

    石虎篡位后,心里毕竟不踏实,平时总是疑神疑鬼的,生怕谁的鬼魂来找他算账,崇信佛教也有祛灾消难的意思在里面。石虎怀疑石宏和太后的鬼魂聚集在襄国,便以yīn气太重为由迁都邺城(河北临漳西南)。邺城早年是成都王司马颖的首府,经过多年的战乱,城内的一半建筑都已被黄土掩埋。石虎迁都于此后,开始大兴土木,为了把洛阳的大钟运来,石虎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制造了独特的四轮缠辋车,辋是车周围的栏杆,这种车行驶在路上,其车辙深两尺,宽四尺。不幸的是,经过一座桥时,桥被压断了,废了半天劲,才把大钟捞上来,可车报废了。石虎见状,又发明了一种能载一万石的巨型船(载货量600吨),这才把大钟运到邺城。要知道一千多年后的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载重量才800吨!

    78 慕容家事变故多

    帝王之家,儿子少了担忧,多了也麻烦;儿子没用着急,太能干了也难办。总之儿子的问题是帝国头等大事,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在石勒去世的同一年,慕容也死了。前文提到慕容娶了段部的公主,生了三个儿子:慕容、慕容昭、慕容仁,此外还有一个庶出的慕容翰。与司马炎不同,慕容的这几个儿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将军中的将军,慕容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接了老爸的班,慕容在世时,对这几个儿子都非常器重,基本一碗水端平。慕容没有乃父气量,对着这几个弟弟颇为猜忌,又是夺权又是监视,处处加以提防。几个兄弟坐在一起合计了一番,既然不能在一个屋檐下吃饭,那就分家吧!

    慕容翰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古时候小老婆生的几乎是骂人的话,所以凡是庶出的孩子从小就很压抑,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他必定是最先出走,他和儿子一起投奔鲜卑段氏;慕容仁和慕容昭关系比较不错,他们决定效仿伯父吐谷浑,到一个远离国都的地方单干。我们看两晋南北朝地图时,会发现在今天甘肃和青海一带,有一片非常大的国土,上面标着“吐谷浑”的字样。吐谷浑正是慕容的庶出兄长,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慕容涉归死后,鲜卑部落分成两个大部落,首领分别为慕容和吐谷浑,吐谷浑是庶出,弟弟慕容很看不起他。有一次,两匹马相互争斗,慕容指着这两匹马骂道:“先王既然把部落分成两家,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不走!”这话正好被路过的吐谷浑听到,他长叹一声:“畜生之间的争斗,为什么要迁怒于人呢?既然不想我在这里,那我现在就走。”

    慕容此时却有点后悔,毕竟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现在硬是要赶走哥哥,心里总有些不舍,他苦苦挽留哥哥,但吐谷浑却说:“事已至此,全凭天意吧!”吐谷浑狠狠地抽了一下马屁股,“这匹马,如果向东走,是在暗示我们兄弟和睦,共同守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