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2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脑的人,其道行远不是咸丰能够比的,他统筹大局,自然有自己的战略。咸丰瞎指挥,他当然不同意,如果真按咸丰说的去做,失败了倒霉的还是自己。

    咸丰看曾国藩不听使唤,以为他是嫌尚书头衔和署理两江总督不够拉风,故意闹情绪。想到这里,咸丰恨不得踹曾国藩两脚,但他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封曾国藩为正式的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主管江南军务。

    没想到曾国藩仍然不听指挥,居然丢着富庶的江南不管,全力围攻安庆。咸丰心里那个焦急我们就不用说了,他觉得曾国藩这个人有异心,手握重兵,显然有独霸一方的yù望,吴三桂殷鉴不远,不过今非昔比,咸丰丝毫不敢拿曾国藩怎样,因为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上次在大沽口吃了败仗,英法联军一直扬言要报复。咸丰调集了近三万的兵力加强北方的海防,大沽口驻军一万。英法联军真的过来了,而且军队规模空前,英国派遣了两万人,法国派遣了七千六百人。

    战局情况如下:

    4月14日,英军占领定海。

    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

    6月4日,法军占领烟台。

    6月18日,英法联军进入渤海湾。

    6月26日,英法正式对中国宣战。

    由于上海方面跟英法两国关系很好,加上一些富商愿意出钱,两国公使居然抽调了一千六百三十名英法联军保卫上海。换句话说,如果侵略军打到了上海,他们很可能会与自己人jiāo手。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一点不错。

    咸丰意识到形势非常严峻,下令僧格林沁不可以首先开pào。

    8月1日,英法联军一万七千人在北塘登陆,直隶总督恒福要求会见英国公使,让他们进京换约。但两国已经完全不理睬,这也难怪,别人的军队都已经出动了,还怎么谈,动用一支远征军也是要花费巨资的。要谈只能在战争之前或之后谈,战争之中没法谈。

    僧格林沁知道这一战凶险无比,决定以身殉国。咸丰得知他的决心很担心,他还指望有一天逃亡龙兴之地时僧格林沁能保驾。他告诉僧格林沁,一定要爱惜生命。

    事实证明,英法两军一旦登陆,僧格林沁也不是对手。幸好咸丰有言在先,逃命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8月23日,侵略军兵不血刃地占领天津。

    咸丰看形势不对,立即让桂良组织谈判,承诺答应天津条约的一切条款,并增加赔款。没想到洋人不买账了,拒绝谈判,一定要打,而且要往北京打。

    英法联军到达通州时,咸丰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出面谈判。载垣不辱使命,洋人开出的一切要求他都答应,只求对方能退兵。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洋人心想,别人都这样了,总不能逼人太甚吧!眼看战争可以结束了,没想到中途杀出了个巴夏礼。

    巴夏礼提出一个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附加条件,要求皇帝亲自出面递国书,盖玺时英国使者必须在场。咸丰对此非常敏感,亲自见这些洋人难免涉及礼仪问题,而这些洋人是不可能三跪九叩的,到时自己岂不颜面扫尽。

    谈判就因为这个原因破裂,不过还好有僧格林沁,他率领两万精锐在张家湾围歼联军四千人的先头部队,结果大败,后来又在通州吃了败仗。总之,怎么打都是输。

    僧格林沁知道这次麻烦大了,建议咸丰先到热河避难。咸丰是个聪明人,僧格林沁一说,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但是皇帝逃跑始终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咸丰却婉转地说自己要御驾亲征。逃跑说成是亲征,可见中国语言之魔力,南极到北极之间只要一个词语就能搞定。

    很多大臣猜到咸丰的心思,他们坚持认为不能逃跑,必须留在北京,大臣们还举了澶渊之盟和土木之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