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44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反抗。”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官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有一触即发之势。论理,新疆的办事官员应该感到烦躁不安才是,但他们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坐视形势不断恶化。

    清廷一个官员带着两百骑兵追剿张格尔的时候,没找到张格尔,反而杀掉回民柯勒克孜部落的许多老弱fù孺,以此冒功。张格尔趁机和柯勒克孜的首领结盟,把这两百清军围在一个峡谷里,全部歼灭。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对清军正式出手了,他以祭奠祖先的名义,率领五百人,袭击回城。清军前来围剿,反而被击溃。这个消息一传开,在新疆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许多对政府不满的人蠢蠢yù动。两个月不到,张格尔的叛乱势力已经达到几万人。

    不久,张格尔带着大部队围攻喀什噶尔。清军困守孤城七十多天,最后城破人亡,参赞大臣庆祥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将是张格尔的疯狂报复,干脆自己解决了自己。果然,张格尔的叛军进城后,对清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少清军被虐待致死。

    喀什噶尔陷落之后,叛军的气焰更加高涨,又先后攻下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等城。至此,张格尔已经控制了新疆,他志得意满,公然建国称王。

    直到此时,道光才意识到新疆问题远远比想象的要严重,遂召集各个重要的部门一起研讨军情,并让各级官员好好检讨一下过去六年在新疆问题上的错误。这种检讨更多的是一种台面功夫,大家都清楚,在新疆将会发生一场大战,必须在全国调兵,合力围歼张格尔的叛军。

    为此,需要一个统帅,国家衰落的当头,能干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经过精挑细选,道光选择了杨遇春,杨遇春是一个沙场老将,在乾隆时期,就是福康安手下一个得力干将。嘉庆年间,杨遇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得赏识和信赖。

    杨遇春当时是陕甘总督,道光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统领陕甘兵马前去新疆平叛。碰到军国大事,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一个人,因此,他还任命伊犁将军兼大学士长龄为扬威将军,同赴新疆平乱。长龄是主帅,杨遇春是主将,满汉结合,相得益彰。

    到新疆平叛,最麻烦的一件事情是补给线太长。为此,必须在中途设置许多中转站,户部尚书经过核算,发现一年的军费至少要一千万两银子。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四千万,听到这个数字,道光吓了一跳。道光对大臣们表示,政府只拿得出四百万两,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大臣们提议从各省征集一些,不过也只能拿到两三百万两,还差钱啊!没办法,道光只好忍痛割爱,表示愿意动用两百万内帑。内务府大臣听到要贡献两百万两银子,很不情愿,对道光说,皇上,你这么一弄,我们以后就得喝西北风了。

    道光吝啬归吝啬,但是他知道,如果大清国没有了,就是留再多的钱也没用。所以,还是狠下心来拿出了这笔钱。

    道光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么大方了呢?也是被逼的,现在不是大方不大方的问题,而是社稷和名誉的问题。自从顺治入主中原,清朝还没有哪个皇帝沦丧国土,道光当然不想做这个千古罪人,两害相权取其轻。

    道光对这次出征非常重视,亲自过问细节问题,要求主帅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当然,主要的事情吩咐完了,道光也不忘回到节省层面,要官兵们尽量就地取粮,能节省就节省。“国家有国家的难处,希望大家都能体谅。”道光还告诫官兵们,尽量少买粮食,粮食价格过高就不要买,总之,在最合适的时候买。

    此去万里天山路

    这年冬天,几万将士出发了,西北的冬天寒冷刺骨,有时要穿越寒冷刺骨的戈壁滩和沙漠。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拿着武器,背着沉重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