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6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签字,而且调查发现,德瑛一些日常工作的行文竟然让儿子代劳,革去太子少保头衔,降为工部侍郎。后来,干脆让他退休。

    大学士总理户部禄康六次失察,革去太子少保头衔,降为协办大学士,任户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长麟也有失察之处,加上他本身有眼疾,但这个不能成为失察的借口,所以免去协办大学士的职位。

    内务府大臣兼工部尚书英和、常福两人失察两次,降为三品顶戴,八年后复职。

    内务府大臣和世泰,拔去花翎,降三级留任。

    大学士兼管三库事务的费淳虽然没有直接的失察地方,但在工部和内务府任职时间相当长,所以革去官衔,降为侍郎。

    工部尚书温布在工部任职最久,承担的责任也最大,工部的许多弊端都是从他开始,本应对他严厉处置,但因为他已病故,故不再议罪。

    看到没有,嘉庆为了整顿吏治,连死人也揪出来特批。后人评价嘉庆庸弱守成,一点没错,虽然上面的处罚还算有力度,但执行起来嘉庆就手软了。真正判刑的时候又从宽减刑,按照嘉庆的意思是,涉案官员太多,如果真的从重惩罚,反而对工部冲击很大,而且处罚他们后,他们处于闲散状态,以后复职的话就更加懈怠。

    这些理由全都是借口,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庆xìng格中致命的弱点:庸弱。这就是他不能整饬吏治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 紧锁的大门

    在嘉庆时期,天朝大国虽然在不断衰落,但是心态仍旧是天朝大国。对于任何来华的使团,清廷都称之为贡臣和贡使。嘉庆虽然在世人眼里是一个庸弱的守成之主,但是对待像暹罗、朝鲜、安南、缅甸、廓尔喀和琉璃这样的小国,完全是一副君临天下、高高在上的姿态。

    来自海外的威胁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跟以往任何朝代都不一样。当西方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清王朝却仍旧在封建统治的困惑中打转,嘉庆就是处于这种困惑中最典型的皇帝,他不明白吏治何以这么难整饬。他绞尽脑汁,始终没有考虑到可能是制度出了问题,他从不怀疑圣王之道。

    然而,无情的现实即将告诉清王朝一个真理:圣王之道已经行不通,何况圣王是中国帝王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极少数帝王才能做到内圣外王。可是,当资本主义大潮蔓延整个世界时,即便成为一个圣王,似乎也很难拯救一个国家的命运。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在圣王之外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制度。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兵入关,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都比不上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李自成造反只不过是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中的一个例子,清兵入关也不过是暴力集团发展壮大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并无任何特别之处。而资产阶级革命却宣告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种新的思潮、新的制度正悄然崛起。

    当乾隆陶醉在十全武功中时,资本主义正在走向工业革命。当乾嘉还在纠结于吏治腐败时,北美殖民地bào发了独立革命;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对这一切,嘉庆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在嘉庆时期,天朝大国虽然在不断衰落,但是心态仍旧是天朝大国。对于任何来华的使团,清廷都称之为贡臣和贡使。嘉庆虽然在世人眼里是一个庸弱的守成之主,但是对待像暹罗、朝鲜、安南、缅甸、廓尔喀和琉璃这样的小国,完全是一副君临天下、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中国充当西方文化使者的最开始都是一些传教士,顺治对西方传教士采取宽容政策,康熙前期继承了顺治的政策,后来因为罗马教皇的强硬态度,康熙下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