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2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聪儿。王聪儿事先侦察到清军进攻的计划,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当清军到来之时,发现起义军早已准备好。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激战到深夜,双方都死伤惨重。由于起义军拖家带口,王聪儿决定兵分两路撤退。清军穷追不舍,在陈家河一带,起义军调转马头,痛击清军,歼灭了大量的清军。

    嘉庆非常气愤,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永保头上,下令将永保逮捕入狱,换上了惠龄。这一战胜利后,王聪儿感到一丝安慰,这些天来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却也让她深深体会到造反大业的艰难。

    陈家河告捷不久,四川白莲教的首领徐添德和王三槐分别在达州和东乡发动起义。确认此事后,王聪儿决定带领军队进入四川会师。为了摆脱清军追击,王聪儿将起义军分成很多队,忽东忽西,让清军不明所以,被王聪儿牵着鼻子走。沿途,王聪儿劫富济贫,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

    没多久,王聪儿就在陕西汉yīn与高均德会师,又在镇安与王廷诏、李全会师。清军被王聪儿的迂回战术彻底搞蒙了,疲惫不堪。嘉庆气得七窍生烟,痛骂惠龄无能。

    在镇安会师后,王聪儿故意作出向北进攻的架势,结果清军立即中计,将兵力调到北边。王聪儿见此,立即带领主力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汉水。当惠龄赶到汉水边时,只能对着江水发呆了。

    嘉庆彻底对惠龄失望了,立即将他革职,换上陕甘总督宜绵。

    王聪儿渡过汉水后,清军副都统阿尔萨朗慌忙派兵拦截,也许是太慌乱了,阿尔萨朗赶到后,和起义军激战,不幸中qiāng身亡,清军的前锋参领和副参领也都阵亡。这一战,起义军歼灭清军健锐营千余人。

    此时,四川首领徐添德率领的起义军正被清军包围,处境艰难。王聪儿长qiāng一指,迅速奔向清军的后方,对清军发起了勐攻。面对猝然袭击,清军慌忙调转qiāng口。看到援军来了,徐添德的部队大为振奋,和王聪儿前后夹击,打得清军落花流水。

    造反是件悲催的事

    川楚白莲教会师将整个反清起义推向了高潮,但高潮往往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低潮的到来、败亡之路的开始。

    这次会师在史书上又被称为“东乡之会”,十几万起义军第一次聚在一起,真有天南地北兄弟来相聚的感觉。表面上,会师之后,起义军的力量更加壮大了。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自古造反的人,自刘邦、项羽以来,就是貌合神离。大家本来都是平起平坐的,这个时候谁也不甘心推举一个最高领导人,然后大家都听这个领导人的命令。虽然这么做,无疑对造反大业有利,但人xìng的特点告诉我们,肯定是谁也不服谁。当王的感觉多好,谁也不想受别人制约。

    结果,起义军首领们商议后,决定用不同的颜色作为起义军的旗号。襄阳王聪儿和姚之富率领的起义军用黄色作为旗号。

    会师之后,起义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首领斗得相当厉害,各自都想称王称霸,至少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王三槐就是因为不堪起义军高层内斗,转而被清官刘清收买。

    面对革命火势的蔓延,嘉庆采取了坚壁清野和训练团练的策略,给予了起义军沉重的打击。团练和乡勇往往比清廷正规军还能打,而坚壁清野的政策又让起义军缺少粮草来源,与群众隔绝。

    当困境到来时,起义军并没有齐心合力,共渡难关,反而互相责备,有人甚至说:“我们四川的事情湖北人搅和个啥,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这种言论无疑是针对王聪儿的,王聪儿可以受得了这个气,湖北的起义军可受不了,离乡背井可不是为了找气受,既然在这里受气,不如回到老家继续革命事业!

    王聪儿也觉得继续在四川待下去不是长久之计,起义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