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9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审。

    大家很快就揣摩出圣意,知道乾隆是想揪出幕后指使者,这个幕后人物不用想都知道是鄂尔泰。三个部门很快就查出鄂尔泰是这事件的主谋,最后刑部建议对仲永檀和鄂容安进行刑讯逼供,还将鄂尔泰革职查办。乾隆忽然一反常态说:“不必了,仲鄂两人罪行昭彰,不必再审。至于鄂尔泰,不用革他的职。”

    看来,乾隆没有搞垮鄂尔泰的意思,只是想狠狠地给他脸色看。在结案时,乾隆斥责道:“仲永檀这个人恶迹昭著,鄂尔泰却经常在朕面前说他品行端正,显然是包庇党羽,鄂尔泰对儿子鄂容安显然也失于教导。这件事朕不忍深究,一旦深究,恐怕鄂尔泰也承担不起,到时国家就少了一个能办事的大臣。朕希望鄂尔泰能反思,朕以前能用你,今天能宽恕你,难道将来就不能惩治你吗?请好自为之,悔过自新,继续为国家效力。”

    还没判刑,仲永檀就瘐毙狱中,有人怀疑他是被张照谋杀的,但没有证据。至于鄂容安,刑部判他充军戍边,乾隆法外开恩,让他继续在上书房行走。

    到这里,可以说乾隆成功地化解了朋党之争的dú害,从此以后,大权尽揽于乾隆一人之手。事后,乾隆向大臣解释说,是鄂尔泰和张廷玉逼着自己选择严苛的,决不会因此而改变宽仁的政策。

    此后,乾隆的帝王心术日臻成熟,大有超过乃父之势。

    第五章 弹压“暴民”不手软

    乾隆一向以爱民自居,但他爱民的前提是顺民,无条件地顺。百姓应该明白了,乾隆的爱民不是真爱,把爱改成统治二字更恰当。

    米价上涨引发的心灵创伤

    乾隆经常以爱民皇帝自居,但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是“乾纲独断”,似乎乾纲独断和爱民没有冲突。皇帝说乾纲独断在我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在明朝之前,哪个皇帝说这样的话,大家会觉得非常奇怪,而且肯定是不喜欢的。

    在中国的汉唐盛世里,乾纲独断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在那时人们的心中,这往往是“暴君”才说出的话。譬如,唐太宗就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国家事务千头万绪,如何正确处理、正确判断,需要宰相筹划,百官一起商量,然后才能执行。国家大事,岂可天子一人决断!”

    唐太宗说的是实话,你天子就算是政治天才、管理高手,也不可能是个全才,对什么事情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才需要大家商量。但这样势必会“分权”,所以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废除丞相,将国家大权cāo于一人之手。从此以后,乾纲独断成为一种潮流,历经雍正的改革,到乾隆时代,专制制度走向巅峰。

    在乾纲独断的社会里,没有人能限制皇帝的权力,这自然可以提高皇帝政策的执行效率,但也让臣下和百姓失去权利和自由。统治者想怎样就怎样,百姓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时间一长,国家走向腐败,就是以暴易暴的循环了。

    乾隆十三年四月,江苏发生饥荒导致苏州米价高抬,许多老百姓买不起粮食,生存受到威胁。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当年江苏多地yīn雨绵绵,下了几个月,导致很多地方积水,影响了粮食的收成。后来四五月份,苏州、松江、常州、太仓、徐州、通州等地居然下了冰雹,这在南方可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事情。这冰雹一下还持续了很多天,进一步减少了粮食的收成。这样一来,米价疯长,人心惶惶。百姓急切希望政府能干预米价,让大家都能买得起粮食。

    官府对此反应非常冷淡,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有一个叫顾尧年的汉子对官府的行政不作为非常愤慨,他写下了“无钱买米穷民难过”八个大字贴在自己的身上,然后跑到巡抚衙门大声哭诉,要求官府救济百姓,平抑米价。他这一哭引来了许多饥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