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8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必须得送礼的。不送礼的话,户部官员就对其百般刁难。送够了礼,即使虚报,也可以通过。贪腐事件已经形成集团化的趋势。

    官员们在推荐人才的时候,习惯于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互相包庇,结党营私。即使像康熙这样贤明的君主都拿不出非常有力的措施对付这些官场腐败现象。譬如,康熙发现山西巡抚穆尔赛贪酷成xìng,秽迹昭彰,但当康熙问大学士和九卿们穆尔赛这个人为官怎么样时,这些人居然一起包庇,说穆尔赛这个人是一个好官,为政清廉,体恤百姓。

    康熙的首席大臣明珠也是一个贪官,但康熙始终没有动他。康熙曾经对明珠说:“明朝末期,君臣隔阂,导致天下有难,百姓生存难,上面不守道,下面不守法,结果亡国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明珠能够收敛点,可是管用吗?说实话,没多大作用。

    但对于吏治,康熙绝不会不闻不问,他多次表明自己整饬吏治的决心。康熙公开说:“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做好,唯独吏治安民这件事最不能迟缓。”

    为了整顿官吏,康熙实行了考核制,定期对官员进行抽查。在康熙后三十年里,处理了一千五百多个官僚,这些人要么因为“才力不及”,要么因为“浮躁”被降职调用,还有一千五百多人被革职。受到表彰的清官和有能力的官员有七百多人,被惩处的官员有五百多人,被辞掉的老弱干部有两千七百多人,这些老弱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仍然霸占在岗位上,让康熙很不满。

    康熙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还只是治标。除此之外,康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但是思想教育是所有方法里效果最不好的。这些官僚都是聪明人,你跟聪明人说老生常谈的道理不管用。

    当然,康熙还实行了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密奏。密奏可能存在挟私报复的情况,康熙并不会一味相信密奏的内容,会进行核实工作。用密奏的方式查贪官,效果比思想教育要好得多,通过这种方式,康熙查出了大量的贪官。

    贪官是查不尽的,康熙能力再强也没有三头六臂,所以在治贪的同时他积极宣扬清官,树立榜样作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他召见了直隶巡抚于成龙,当面夸奖他:“你是这年头第一清官,朕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希望你能够始终保持这种气节,像你这样的人就是我大清的栋梁啊!”康熙经常对大臣们夸奖于成龙,希望大家以于成龙为榜样。对于成龙,康熙屡次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嘉奖。于成龙死后,康熙因为他cāo守始终如一,加封太子太保,谥清端,并亲自送给于成龙家人“高行清粹”的匾额。

    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康熙推出一个于成龙是希望出现千百万个于成龙。虽然一时间不可能出现这么多清官,但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清官逐渐形成了一股力量。大清的官僚体系里出现了一股清流,像傅腊塔、格尔古德、范承勋、王骘、彭鹏等这些人都是清官。

    康熙不仅提拔清官,而且对清官进行了必要的保护。康熙很清楚,清官廉吏在官场上很容易受到排斥,对于那些攻击清官的言论和行为他从不轻易相信,而是切实考察。江宁知府陈鹏年是一个清官,康熙南巡来到江宁时,陈鹏年极力阻止总督增派钱粮,结果总督为了整他,让他接待康熙。康熙的近侍照例找到陈鹏年,向他索贿,陈鹏年不理。近侍便故意陷害陈鹏年,在康熙卧榻上放一个蚯蚓篓。

    这事发生后,康熙当然不高兴了,心想,你这个陈鹏年是怎么接待我的,居然在床上放了个蚯蚓篓。但康熙在江宁织造府的时候,曾经问了一个小孩子:“你们这里有好官吗?”小孩当即说出了陈鹏年的名字。康熙再派人调查,发现陈鹏年确实是一个清官,他觉得这事不对劲,陈鹏年应该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于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