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子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死后,直接掌权的人跟他们关系不好。皇太极死后,最有权势的人是多尔衮。顺治死后,最有权势的人是谁呢?

    不是康熙,是孝庄。

    《清实录》记载:“上大渐(皇上进入弥留状态)。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之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

    “丁巳(1661年2月5日)夜子刻(午夜十二点左右),上崩于养心殿。遗诏颁于天下。”

    史书的记载就这么简单,从顺治皇帝感觉身体不舒服到死亡前后不到五天的时间。史书中丝毫没提到皇帝到底生什么病,是怎么死的,有没有给予什么治疗。

    在顺治从染病到死亡这短短五天的时间内,从史书上我们是看不出什么波澜来的,但我们可以猜想其中的暗涌绝对是非常不平静的,因为这关系到大清的未来。

    《清实录》虽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宫廷里的明争暗斗,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时人的记载中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形容枯藁、心如死灰。虽然他是全国权力最大的一个人,但觉得生活已经没意思,想遁入空门,结果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完成不了。不过,让吴良辅代为出家之后,他总算是觉得完成了一桩心愿。

    从悯忠寺回来后,顺治就趴下了。顺治不是抑郁而死,而是患上了天花。现在,天花很好治,但是在当时天花是个不治之症。天花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如果患者没死的话,以后就不用担心再患天花了,不过脸上会留下标记:麻子。

    谈迁在《北游录》里曾经记载过“驱疹”:

    满人不出诊,自入长安(北京)多出诊而殆,始谓汉人之染也。于是民间以疹闻,立逐出都城二十里。而都城外俱满洲赐庄,彼瘘人子(穷人)安所适乎?多茹泪弃婴道侧,或恋一室,不能单外,至毙其子女,见闻jiāo痛。……疹家报兵司马,即引绳度邻右八十步,绳以内,官吏俱不许入,都民始安。乙未(顺治十二年)春,仍逐痘如前,以驾(皇帝)在南海子(南苑),遂禁人南出。

    谈迁这段话介绍了当时驱疹的过程,当时的看法是满人不出疹,入关之后才开始出疹,出疹的人中大多都死了,满人认为是被汉人传染的。这大概就是入关的代价吧,清军入关的代价实在是太小了,如果不是汉人没用、自相残杀、管理无能的话,中国就不会有清朝了。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一个避暑的地方,也是一个避痘的地方。清人对于避痘是非常重视的,康熙小时候就为了避痘,被保姆带到关外,但还是出疹了。

    当时有一个文学侍臣曾经详细记载顺治驾崩的情景,这个人名叫张名宸,顺治驾崩后,他亲自参与守制尽忠活动,长达二十七天。

    根据张名宸的记载,正月初二,顺治驾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落发为僧。初四,九卿大臣向顺治问安,发现顺治不舒服。初五,大臣们又问安,看到宫殿各门上的门神和对联全部都去掉了。初七,释放监狱里的犯人,本来人满为患的囚室里突然空空如也。后来,民间又传来圣旨,禁止炒豆,禁止燃灯,禁止泼水(民间避痘的习俗),大家才知道原来皇上生病是因为出痘。初八,各衙门的官员们洗漱完毕后,穿好朝服准备去上班,突然传来公文说,除了中堂和礼部,其他官员都可以回家了。中堂和礼部官员进宫必须摘掉顶戴,当时张名宸大惊,他知道按照惯例,肯定是皇帝驾崩了。根据张名宸的描述,他当时很震撼很悲哀,皇上才二十四岁,就突然离世,太让人伤心了……当时,城门全都紧闭,士卒们在城楼上戒严,街道寂寥,没有行人,气氛非常yīn暗。到了二鼓,才宣布遗诏,当时凄风飒飒,黑云惨淡,气氛非常压抑。

    另据《汤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