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哈赤又与长子褚英发生权力冲突,皇太极又站对了边。说实话,这些给了努尔哈赤很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他或许就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正因为这些出色的表现,二十四岁的时候,皇太极就进入了国家的最高决策层,成为四贝勒之一。

    谋略是皇太极一生中最重要的武器,皇太极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智力型的英雄。

    第二章 治国奇才

    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更像是汉人的领导者

    努尔哈赤留下了一个大摊子,能够守住这个大摊子就算不错了,然而皇太极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当然,为了实现入主中原的梦想,他必须先稳定这个摊子。

    我们知道,对汉人烧杀抢掠,必然会激起汉民的愤怒。皇太极觉得让别人怨恨不是好事情,应该安抚,所以皇太极提出了让满族人大跌眼镜的仁政。

    努尔哈赤的民族政策除了激化民族矛盾,并不能带来长远的利益。汉民受尽痛苦,整日生活在悲惨和恐惧中,一个执政者如果让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太极很早就领悟到这点。为了政权的稳定,他决定先缓和民族矛盾,接连发出了三道上谕。

    第一道上谕是登基后第五天发布的:以前打算叛逃并和jiān细有来往的汉民,事情属于过去,一律不追究;即使被人举报,也不处置;只有已经在逃被捉拿缉获的汉人才处死,没有逃跑的,即使被人举报,也不论罪。

    皇太极这道上谕里有一个特别时髦的思想,估计连皇太极自己都没发现。也就是不以思想论罪,换句话说你想逃跑没罪;只以行动论罪,你逃跑了才有罪。这个思想是有前瞻xìng的,因为和现代的法律精神符合,皇太极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唯一的遗憾是死得太早。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多因为言论获罪的人,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掉脑袋,甚至九族被灭。更有甚者,还有腹诽罪,即使你没说,皇上猜你心里在骂娘也可以治罪。

    皇太极的第二道上谕就比较长,讲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非就是说从今往后,汉人和满人同属一体,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我皇太极的子民。这就意味着汉人和满人至少取得了名义上平等的地位。

    皇太极的第三道上谕相当于给汉人解放,在努尔哈赤时代,有许多汉族的壮丁沦为大清贵族的奴仆。皇太极担心这些为奴的汉人受贵族欺负,决定把他们编为民户,给他们田地、给他们牛,让他们自力更生。

    皇太极这一系列措施让汉人重新享受到自由民的感觉,极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皇太极这么优待汉人,除了是为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着想之外,也有部分因素是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从文化xìng格上来讲,皇太极更像是一个汉人领导者。

    “汉化”是皇太极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大清最后能够入主中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

    缓和了民族矛盾后,皇太极致力于政治改革,皇太极读的书越多就越看不惯八旗的官僚制度,他觉得八旗官制一片混乱,有必要进行一些改革。皇太极实行政治改革有两大目的,首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其次是完善国家体制。自己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

    皇太极第一个动作是让八旗旗主兼任议政大臣,如何理解皇太极这个动作呢?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深意?从前,在努尔哈赤时代,只有四个旗主有议政的资格,也就是四大贝勒。皇太极此举貌似是分权,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皇太极眼里,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