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政治家苏轼(第1/2页)  历史大不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中国提及苏轼,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苏轼那杰出的文学造诣使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上闪闪发亮,光彩夺目。

    他与父亲c弟弟合称为“三苏”却是三人之中文学造诣最高的。不管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还是与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都是苏在前。如果说李白是诗界的王者,那么苏轼就是词界的至尊。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极其善长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对于作画,尤为擅墨竹c怪石c枯木等。在美食方面也造诣颇深,发明创造了许多美食,而最著名的就是以他名号命名的美食“东坡肉”。

    人们都知道苏轼是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颇负盛名文学家c书法家c画家。但却不知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并且相当杰出。

    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司马光主导的守旧派之间,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操之过急于民不利,因而不加入变法派,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墨守成规而不加入守旧派。因而政治生涯坎坷不平,一生也未入主中枢受重用。

    在当时的朝廷上,要么是新派要么就是旧派。它们之间相互攻击,双方都本着“非我派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对非本部势力大加排挤,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尽排挤,接连被贬的。

    苏轼既没有王安石的激进盲目,也没有司马光的固执迂腐。相比于这两位大政治家,都能扬长避短,苏轼的政治远见可见一斑了。

    因受两党排挤,所以苏轼一直在地方为官,一连任职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爱护百姓c居官清正c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深得百姓爱戴。就像他《密州出猎》中所写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一样,百姓都愿跟随他c拥护他。

    苏轼一生虽任职多地,但政绩最多的是在杭州太守任上。他带领民众浚治运河,方便交通,便利灌溉,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他还上书朝廷请求振济浙西七州,救了大量贫苦灾民。自捐黄金50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并传授自身所学医术,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在三年内医愈千余人。

    苏轼在杭州最大的政绩莫过于修建“苏公堤”了。由于当时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以致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既大煞风景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苏轼下令动用民工二十余万,疏浚茅山c盐桥二河c修六井c筑西湖堤。后来继任的太守林希将其命名为“苏公堤”。

    堤上有映波c锁澜c望山c压堤c东浦c跨虹六桥,其景古朴典雅美不胜收,是“西湖十景”之首。也正是因为苏轼的治理,使得西湖得以以美景之名传于世。杭州也因此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

    改任徐州期间,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水患严重。城中有钱人准备出城逃难,也导致百姓人心惶惶。为了稳定民心,苏轼亲自坐镇城门,并且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自己一直亲临城上抗洪一线,带领军民抗洪,甚至夜宿于城上。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随后筑起百丈长堤,抵御洪水。苏轼的徐州抗洪使他更受百姓爱戴,也受到神宗奖谕。

    苏轼的爱民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清官c好官的形象的。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仅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官小位卑但苏轼依然挂怀民间疾苦,不改赤子之心。

    他痛感当地杀婴恶习,开办育婴堂,募集民间善款,救活了一大批弃儿。

    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c西两座铁索桥,方便居民出行。在岭南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不仅是行政民生,在军事方面苏轼也有所作为。杭州太守任上,他率兵平定盗贼,维护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