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1章 周圣人(第1/2页)  武大郎新传(书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个人叫周寿,祖籍湖北路道州,进士出身,时任密州通判。

    周寿研究的也是二程的理学,对理学虽然没有太过显著的创新和发展,可是论对理学的精通和理解,目前全大宋也没有几个人敢在他面前吹牛逼说自己比他懂的多。.22ff.

    除了他是现在大宋思想界的人物外,更重要的是,周寿有一个好爹。

    周寿的爹已经仙逝,叫周敦颐。

    周敦颐,好耳熟的名字!

    武植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只觉得耳熟,能让武植耳熟的一千年前的名字,想必也必定不简单,怀着对周敦颐的敬畏,武植继续听人介绍起了周敦颐。

    周敦颐,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他主要活动在神宗和仁宗年间,就是范仲淹、文彦博、包拯、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名臣辈出的时代。

    他虽然在文学和政治上造诣没有上面那些人牛,可周是当时的大思想家,对周易的研究是非常有成就的,著有,阐述了天地至理,武植记得这部在后世已经成为每一个学易的必读书籍。

    更关键的是,宋代的理学……正是由周敦颐开创的,他是理学的开山祖师!

    二程都是他的学生,朱熹是他的徒重孙!

    所以,他的长子周寿才在如今的大宋思想界有着如此地位,周寿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又勤奋好学,深得理学真传,再加上父亲的影响力,理学的士大夫们见了周寿都要规规矩矩的执弟子礼的。

    了解到这些,武植虽然对周敦颐还没什么记忆,不过也对周老先生心生敬意了,以一人之思想,开创流传千年的庞大学派,这足以封圣了。

    不过后来,怀着对周圣人的敬意再了解一番后,武植终于恍然大悟,想起了周敦颐到底是何许人也!

    只因为武植得知,周圣人写过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了中学课本里面,只要是个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知道这篇文章。

    !

    原来,周敦颐正是的作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文字国内百姓还有海内外华人,哪个不知,哪个不晓?

    武植洒然一笑,学渣就是学渣,自己本该早就想到的。

    怀着对周敦颐先圣的尊敬,武植对周寿也自然而然的起了敬意,有这样一位志趣高洁的爹地,周寿的品行自然也不会差。

    武植的“百家复兴”学说核心,其实和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引人为善,注重实用。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这点武植是举双手赞成的,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武植的“有学无类”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

    说白了,无论是复兴百家也好,理学也好,核心都是务实。理学哲学层面的范畴多一点,可为体;百家复兴实用性的范畴多一点,可为用。

    现在,武植要做的就是见到周寿,并说服他支持“百家复兴”运动,并做这次运动的领导力量!一旦周寿答应开口了,必然会对整个宋朝的思想界造成极大的震动,到时候就算朝堂那些高官也要去研究下,到底什么是“百家复兴”了!

    而理学门徒遍及天下,周寿这位现任理学掌门号召起来,那么百家复兴运动就算彻底展开了,有经济需求作为基础,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武植就算丝毫不再插手,“百家复兴”运动也会走向一条适应商业社会的路子。

    当然,如果周寿答应下来,武植还是要配合他一起正式支持复兴运动的,毕竟武植在大宋文坛也算小有名气嘛!

    可但凡思想文化运动,都是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