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1077 对于青铜剑的回忆(第1/3页)  这不文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把武器的好坏,外形很重要。

    好的力学结构能使兵器坚固耐用。

    但是,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进行锻炼,使身体能变得更加健康强壮。然而,这种健康强壮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他自身先天素质的影响。

    这个很好理解。

    那些运动冠军是经过严酷的训练才得以超越常人的,可常人就算经过严酷的训练也成不了冠军。

    用一下爱迪生那句老被人断章取义的话: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里并不是要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好种子不加耕耘,产量依旧有限。

    换到这里,外形结构很重要,但武器材料的好坏将决定它能达到的高度。

    武器材料的好坏看两点。

    一个看硬度,硬则可保锋利;另一个看韧性,韧则不易摧折。

    但这两点在大部分时候是对立的。

    生铁含碳量高,硬而脆。熟铁含碳量低,韧而软。

    青铜中的锡,它的作用类似铁中的碳,多则硬脆,少则韧软。

    通常情况下青铜剑用的都是高锡青铜,所以它锋利,所以它主要靠“刺”。

    那么,如果把含锡百分之十几的高锡青铜换成百分之几的低锡青铜,又会是怎么样呢?

    视频里的老兄铸了一把低锡青铜剑然后斜架在台阶上,再用单脚踩在剑身中央

    弯了。剑身在脚踩处弯曲,即便脚离开之后依旧保持之前的造型,丝毫没有一丁点要恢复平直的意思。

    也就是说,太软了。真要拿去正式作战打斗,断可能是不会断了,但打着打着慢慢变成回旋镖的样子却是可以预先想象得到的。

    既然硬不行软也不行,那是否能通过调整配方,改变锡的含量,就像控制铁中的含碳量进而刚柔并济,由铁变钢呢?

    某国外的冷兵器锻造节目中,有时会有“剑尖固定后握住剑柄弯转30度”的考核指标,要求分别向两侧弯曲后能自然恢复笔直。

    而中国有句俗语:百炼钢成绕指柔。根据相关纪录片,中国铸剑人虽然造不出“绕指柔”,但绕个大腿还是没问题的。

    甚至已经有了,剑尖水平贴着地面,剑身能弯过来垂直,也就是能掰弯成90度,然后自然恢复的。

    青铜剑不需要90度。踩弯能恢复,差不多算它30度就已经很好了。

    那么,这样的青铜剑有可能吗?

    直接说答案。

    那位老兄,成功了。

    突破点来自一本古文书上记载的一篇关于“相剑”的故事。

    “相”是“伯乐相马”的相。文中在对宝剑的描述上,使用了“列星c琐石c冰释”等词语来做形容,还有“静静的河水漫过河滩”这种意思的语句。这让老兄突然意识到:

    宝剑可能具有一定的纹路。而这纹路,可能就是达到某种技术指标后才会出现的特有标识。

    在仔细检查了一些青铜古剑之后,“有纹路”一事被证实,但与“列星”什么的相去甚远——列倒是列了,却没有星的味道,至少没有星辰冰晶的那种璀璨闪烁(?)的感觉。

    毕竟不是宝剑,达不到也很正常。

    不对。是要“才正常”才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有可能是:只要能做出“列星”,做出“静水漫河滩”程度的花纹,也就能超越凡品,达到宝剑不,是神剑纯钧,那种水准了。

    视频的后面,近距离展示成品。

    一个字,美!

    剑的边缘锋刃处,应该是打磨的原因,哑光,非镜面,没有描写宝剑用的那种“寒光”,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