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三章 辽东乱起(第1/2页)  帝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申时行知道,陆树声淡泊名利,归隐后朝廷虽多次征召,他都一概回绝,如今既已是古稀之年,必定不会再答应出山。

    而于慎行和王锡爵不但年富力强,且都与自己关系匪浅。于慎行与自己是同门师兄弟,都拜在张居正门下,当年也曾是万历的老师之一。王锡爵则与自己是同年,自己是嘉靖四十一年科举的状元,王锡爵就是榜眼。

    不仅如此,这两人在那一大批获得举荐的官员中,算是与张居正的关系比较良好的,于慎行甚至是张居正最喜爱的弟子,曾经手编订了一条鞭法中的很多细则。只是后来二人都与张居正发生意见分歧,才先后被排挤出局,但也没有遭到什么过分的打击报复。

    张四维从好几十人中特意将这三人挑出来,必定是有所考虑了,申时行心念微动,却只是顺着张四维的意思道:“元辅所言甚是,人数这么多,情形必然各异,倒是要逐一查实,才好定夺。”

    “所以才请两位前来一同甄审啊。”张四维微微一笑,道:“事不宜迟,赶紧动手。”随即张四维又取出根据折子梳理出来的名单,以及每个人的简单履历,交给二人做参考。

    申余二人这时已意识到张四维是诚心请自己过来共议,稍作谦让,便开始认真核对起来。

    三人足足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才基本理出个头绪。挑出陆树声、于慎行、王锡爵等四五人,再次向皇上举荐,建议除授实职。至于其他人员,则一律恢复原有官身待遇,并从中选出三十人分派各地观政,为期一年。

    张四维在这场讨论中,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首辅开明大度的一面,不断向申时行和余有丁征询意见,而申余二人也心领神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度笼罩在三人之间的阴霾,为之大减,三人都各自松了口气。

    事毕,三人联名上疏,将商议结果向万历做了汇报,万历很是满意,批复观政官员不得干涉地方事务,要以考察民风世情也本,在此基础上纠举现政之得失。而派往河南、山西、江西等地的人员,还需密切关注当地宗室的现状。

    万历还提出要将观政人员除去薪俸之外的各项开支统统细化,由朝廷全额承担。所有人等不得再以任何理由接受地方的馈赠、请托,并定期向朝廷上疏建言,以此作为其日后复职的参考。

    这道和稀泥的旨意一下,在朝堂内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对此表示赞同。毕竟大伙都是张居正时期的旧人,如果骤然起复大批被罢黜的臣子,说不定就把自己给挤下去了。

    搞定这件事情,张四维又将户部尚书张学颜以及左都御史陈炌叫来,了解大明预算细则编订事宜。

    预算细则是万历交办的一件大事,但进展却很不理想,至今无法拿出初稿。一方面是其技术含量较高,涉及到的层面也很广,不是一些简单的条条款款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另一方面大明的官员都已习惯于静态的管理模式,一个标准制定下来,最好能延续千百年颠簸不破,那才叫高明。像这种年编年审的动态思维,大多数人都觉得过于繁琐,实在没有必要。

    张四维起先也想等细则理出个大致头绪后再表明态度,但局势渐渐变得不受控制,他才意识到要赶紧将皇上给科道官员们量身定制的这个套子捡起来。

    张学颜与陈炌向张四维倒了一滩苦水后,各自呈上了一个手札,里面记录了部下所提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张学颜道:“大明立国至今已二百余年,有些体制确实不太合乎时宜,然各项收支本就有常额,照此执行便无大碍。若是改为每岁一编一审,虽于理政有所助益,但如今看来,难度实在过大,不好落实。卑职以为可效仿王汝观旧例,每隔十年、二十年编撰一部会计录,再以此修正原额,似乎更为可行。”

    但张四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