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最能打仗的太监(第2/3页)  水浒传之武大郎传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袍加身”的闹剧。

    赵匡胤声称自己酒醉,一觉醒来却发现被部下武将黄袍加身,非要拥立自己当皇帝,不然就要兵变。赵匡胤自然是万般无奈,“被迫”做了皇帝,这一被迫就建立起了前后延绵十八代,国运三百年的大宋王朝。

    那原本只有七岁的周朝皇帝,大势所趋之下,自然只有乖乖禅位,宣布退休。所以说,这赵匡胤的宋国,严格来讲也可以看作“送”国,只不过是拿刀逼着人家周朝幼帝“送”的。多年以后,赵匡胤私下还在窃喜,世宗皇帝在位时,可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有篡位夺权之心。

    可俗话说,最了解贼的只有贼本人。赵匡胤用军权夺了帝权,自然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大道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老赵一朝成了正朔,再看天下武人便都觉得人家也是居心不良,相反过来,自己当初夺权谋国的时候,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王溥,历任周朝三朝宰相,又是著名的史学家,兵刃加身之下,立刻就改变了节操,拜了赵匡胤做新皇帝。还有另外一个大学士范质,作为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官封到了国公,也是立马跪了,对着乱臣贼子赵匡胤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两相对比之下,宋太祖赵匡胤怎能不明白其中的取舍?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放嘴炮的本质上就是色厉内荏,一个耳刮子过去立刻乖乖听话,哪里比得上以武乱国那么牛叉。

    终其一生,赵匡胤便定下了以文驭武c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对待文人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武人则是严防死守,设立枢密院掌控调兵权,统领军队的将帅只有领兵权,不能调兵。这还不算,还规定禁军隔年换防,统帅却不能随地易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诡异局面,彻底断了武将手里的兵权。

    几番下来,宋朝的国君都是严格执行着宋太祖的训诫,丝毫不给武人翻身掌权的机会,朝朝代代不断贬低武人的地位,抬高文人的权力。渐渐形成了武人贱如狗,文人贵如天的政治氛围。即便你战功赫赫,在文官面前也是低人一头。

    而文官治国,最喜抱团结党,终宋一朝,西夏c辽c金数国都是虎视眈眈,文官集团享着武将搏下的江山,却对武将鄙夷至极,处处打压提防,唯恐让武将在朝廷上有一丝翻身的机会。在文人眼中,武将都是些不学无术的蛮夫罢了。

    可怜武人上阵杀敌,不仅没有调兵权,连统兵之时,为了保证对将帅的绝对掌控,皇帝还会派出自己信任的太监做监军,身为天子家臣的太监,在文人集团面前直不起腰杆,但在武人面前却能够作威作福,甚至能够直握兵权,担任高级军事长官,武人还不敢不服。

    所以就出现了宋朝的太监特别能打战的奇葩现象,《宋史·宦官列传》中载入青史的北宋宦官共四十三人,其中领兵立边功者达二十七人。

    这李宪太监就是监军起家,获得了宋神宗皇帝赵顼的赏识。宋神宗赵顼算是宋朝历任皇帝中,最有血性的帝王。在任期间,正是他启用了王安石,进行了青史留名的变法,以图改变宋朝的腐朽政治气象,对外更是一反宋仁宗时期的花钱买和平的鸵鸟路线,靠强大的武力开边定国。

    李宪便在连续的战斗中显露出了惊人的军事才华,大败羌族收复河湟c逼降木征部c灭羌酋隆吉卜部c大败西夏军筑兰州城c攻破祁连山焚烧西夏王行宫南牟宫c大败西夏名将仁多零丁c逼着西夏梁太后都不敢抵抗,一时西夏无人可挡其锐。

    只可惜大宋的征伐最终在永乐城受到重创,二十万宋兵灰飞烟灭,雄心勃勃的宋神宗经此一败,一时想不开得了抑郁症,竟就此一命呜呼。

    宋神宗之后,继任的皇帝正是叶望所在年代的宋哲宗赵煦,只不过赵煦年仅十岁,皇权被自己的奶奶高太后掌握。高太后学的还是赵匡胤那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