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0节皇帝的打脸手段(第3/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被郑居中补上了,但缺失的官府统治必须赶紧补上。

    赵佶权衡后乾纲独断,立即下诏,调宿元景宿太尉赴任河间府知府兼高阳关路观察使,统领包括沧北四军州在内的整个河北东路军事;令实际负责全国教育工作的权邦彦由三品下跨过正三品和正三品上一下升到正二品下,封大学士,实职改任都转运使兼宣抚判官;令开国勋贵之后石家的石肤,也就是沧州军统制石符练的叔叔为兵部尚书。又越级拔升一比较正直敢为的官员任兵部侍郎,辅佐石肤。

    宿元景也是太尉,但和高俅这个太尉就是天差地别了。

    高俅管着殿前司c侍卫马军司c侍卫步军司这三衙,是京城禁军最高领导人,实际管着除了开国勋贵子弟及皇帝信任依重的京军大将负责统领的维持京城治安的十几万禁军也算是制衡高俅军权之外的所有禁军直接指挥权,和枢密使平起平坐,在朝中和皇帝心里,实际分量还在枢密使这个全军总司令之上。

    宿太尉也管军,却只是荣誉名义上的武官最高领导人之一,无实权,管的都是高俅不稀的管的杂务事,但也属于知兵晓军旅的,算内行,级别够高,资历够雄厚,人比较清正敢为且忠心王事,关键的是又曾帮过赵公廉,二人关系可以。

    以这样一个够分量又懂行的大佬任高阳关路总指挥,能压服并掌控住因大功新越级提拔起来的政治素质不高的边关骄兵悍将,有利于领导边将训练好刚补充的太多新军,有望迅速整顿好边关军事巩固住河北防御以抗辽国,而且赵公廉说不出什么来,对有恩,关系也不错的宿太尉剥夺了沧北军权再有不满也只能忍着,没有若是换郑居中上位赵公廉必然会产生的强烈辞职情绪和反驳上位的理由,只能接受被宿太尉领导,而且对宿太尉的命令还不好意思抗拒不好好干。

    赵佶以宿太尉调任教训了他感觉已心生粗野娇横气和怨气的赵公廉,出了口气,还能继续利用好赵公廉镇守边关。他为此有些得意,但在满朝文武糜烂不堪用的情况下也确实算是用对了人。

    宣抚判官是总领各路掌管军用钱粮运输的;都转运使是负责各地钱粮上送中央的。

    涉及国家财政和军国后勤,钱粮无小事,这两官职都是朝廷的关键要职,非信得过的能臣不能担任。

    由权邦彦越级提升并且兼任二职除了赵佶对这位一心搞教育的孤臣比较信任外,重要的是权邦彦为推广普及教育,不象中央官员通常待在东京听汇报做做指示那样悠然自在,信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直坚持下到实地巡查督导,不辞劳苦凶险奔波在各地,这十多年来走遍了大宋全国,连当地县令甚至有点权力的县城吏员都一代代不肯去根本没有具体了解的穷乡僻壤都愿意去实地看看尽量帮帮,真是忠心肯干,也由此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c道路与运输条件与状况都了如指掌,人本身又有才华,想做实事,敢担当,担任二职正是最合适人选。

    而且这个任命,满朝大臣还不好反对。

    因为权邦彦确实付出了太多,而且政绩卓著,劳苦功高,有资格也有能力担任二职,也应该得到奖励提拔重用。

    赵佶如此提拔重用权邦彦也暗含再打赵公廉一记耳光好好出气的心思。

    当年,权邦彦和赵公廉争士林之名而私下翻脸,却又沾了赵公廉创立并进献拼音字典的光,未经科举就一下子由一个出身极穷苦的年少平民书生飞跃成了中央官员,从此官路畅通,心里对赵公廉的才华和几乎无人可及的士林名望很不服,嘴上却不能说什么,否则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这些年来只能默默较劲在教育上做出巨大成绩证明自己能力并赢得士林认可和名望,希望能压过赵公廉的字典丰功,实际上成绩有了,名望有了,官职品级实权却一直都在更年轻的赵公廉之下,仍是被赵公廉压着,显得远远比不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