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节竟然跑了?(第3/5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实京城富贵人家都是如此。连皇宫都如此老实和凄惨呢,何况下面的人家。

    有嫡支挑事的就以家族破产了,族中当官领俸禄的人又不多,朝廷困于财力发的俸禄也不象以前那么丰厚了,自己一家都过不好,又如何支撑若大的家族集体生活下去为由,变着花的困扰责难老太君一日也不得安宁:老太太你看你作主了你痛快了做的那些事,现在你到是也得有法子让大家有象样的日子过啊,别让我们挤出那点钱粮养活家族中那些人口啊.....

    连老太太的嫡次子大致也是这熊态度。

    气得老太太怒极做了决定:好,好,很好,高家子弟真是有出息了都。既然都怨恨我反对我老太婆再掌家,既然都抱怨钱粮不够用,那我老太婆就不当这个家了,也不住这了,不拖累你们了,我搬出去到京外的农庄去住去自己养活自己,这行了吧?

    高家的族长自然是老太君的长子,也就是高继光的父亲。

    高父为支撑高家的荣誉门楣早年在边关战场守边奋勇打仗受过重伤,身体不大好,如今也年纪大了,已经不当官了,在家负闲,到了此时显然也压不住嫡亲弟弟想趁机夺族长位子而领头闹事,母亲一表态,他当即也表示辞去族长位让贤给有能力的族人接任,当天就和老妻及唯一的老妾以及高继光留京的正妻和孩子陪着老母亲,带着简单用品,在尚未成亲的次子,也就是高继光的弟弟高继明的护卫下离开了高家老宅,真去了京郊远处的那座高父自己的简陋农庄了,再不管家族的事了,从此也再不回头。

    国难叛逃潮中,高家的佃户自然也没有了,不是跑去投海盗国了,就是去了别处抢占无主田地房舍自己当地主终于翻身自由自在去了。农庄这自然没人接应和为高家耕种......

    这一走就只能靠老太君和高父高母的朝廷削减后的那点爵位俸禄和自耕自食生活了。

    高父唯一的妾氏只生了个闺女,和赵岳一般大,得父亲宠爱嫡母和善善待,此时没出嫁也还没定亲,还只是个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有点幼稚也有将门女的侠气的无忧无虑少女,随家人来到简陋的农庄却不是失望,反而高兴起来,如脱了牢笼的欢快小鸟。她不知道这一离京至此对她的人生意味着什么样的最重大的转变和幸运......

    高继明类似赵岳,是老生儿子,虽学习有为的大哥有志也有一身好武力却此时还年少没着急入伍从军,还在家尽孝,没军饷领,也没爵位俸禄可拿。

    如此,农庄这的苦日子是可预见的。

    这就到了考验人性人品的时候了,也是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候了。

    高继光家的老管家毫不犹豫地跟着主人来了,根本不管三个儿子中,包括最能干的也得了新族长信任和大力重用的长子在内的有两个儿子坚决反对......径直丢下得意的两子,强带着都失去了娘的孙辈小孩们以及愿意去农庄的家人和忠心追随主人的几个奴仆丫环家将一起全搬到了农庄,一如既往,不,是更加任劳任怨无悔地服务主家,作为高门牛逼的高级奴仆,和家人自然从未亲手操持过农活,以往都是指挥佃户干,却着破衣不辞劳苦投入农活中,还得照顾好主家的日常.....再次体现了这个时代有的那种忠义情怀。

    高家的其他子弟远的近的学武的从文的,光是长大成家立业的总共就不下二十人,但只有三家愿意舍弃一切跟着过来孝敬老太君过苦日子。这其中还有两家是迂腐生类的,却是真正信守了儒家伦理纲常,却不知稀里糊涂走对了路。

    其它的原本是跟着高父这个族长混的,全部翻脸背叛,投靠了新主,也就是新族长——高父当大将的嫡亲弟弟。

    这让心里另有打算,并不是真的那么生气的老太君也难免失望伤感。

    好在,年少懂事的一辈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