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节传统,习惯了,下(第3/4页)  攻约梁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装模作样听取了汇报,赵佶深深叹了口气,说:“没把国家治理好,抵挡不住贪婪狂妄的海盗,是朕之过也。”

    白时中、童贯、张邦昌、高俅等人自然闻言变色,赶紧一齐跪倒在地,叩头争认“都是臣等无能,没能助陛下治理得江山稳固,辜负了圣恩......”云云

    自觉主动认罪揽了罪责,减轻了君王的愧疚,讨赵佶欢心,但赵佶这个时候自然不可能哄得就有点开心欣慰什么的。

    他哪高兴得起来呀。

    还不知灾难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要是敲诈勒索只是海盗削弱宋朝实力瓦解掉民心士气的第一步阴险计谋,收了钱粮就会翻脸兴兵灭国,那也说不定。

    但就算有这个可怕的预料又能怎样?

    还敢拒绝就是不低头不给?

    激怒海盗,激起海盗的凶性,结果只会更糟糕。毫无回旋余地。那可真是只有灭国死路一条了,再无一丝希望。

    只能量大宋之物力,结海盗之欢心了。

    但话不能这么无耻地直说。赵佶指示道:“钱粮和一些妇孺而已。若能换得我大宋臣民从此平安,也值了。”

    朕不是自私害怕只顾自己,我妥协低头是为了天下人的安危冷暖。就这意思。

    一件无耻的事如此一说就化为有伟大情操的帝王之举。似乎可以史册讴歌了。儒教精英政治人物最擅长这个。

    众臣早料到会是这样,皆感动和自愧不如赵佶伟大的当场泣涕跪拜,众口一词齐齐称颂:“圣上慈悲仁义。天下人定会理解感念陛下的牺牲和一番苦心的。”就此一锤定音,领了旨意精神。

    既然要当感人肺腑的牺牲表率,赵佶自然得有实绩。

    海盗勒索得太多,皇宫总得出血,一些东西在国书上列明索要得清楚,总得交出来,赵佶就把宫中珍藏,比如奇珍异宝、典籍文物、铜灯仪器等等直接一把奉献出来,但宫中收藏积累的如山黄金银子丝绸并没有就此交出,只交了一部分。

    因为海盗国书中并没标明这些内容的具体数量,可能是不清楚皇宫到底暗藏有多少,这就有空子钻可做点文章。

    赵佶想先用搜刮京畿顶账,若到了最后实在凑不齐也哄赖不掉,再把宫藏补上不迟。

    为表宋朝廷积极完成被勒索的良好态度,这些宫中物件以及海盗索要的京城国库中储存的粮食、钱财布匹等现成的先请海盗使节过目,并按使节要求调集船舶主动派兵押运去扬州那边的出海口,到时自会有海盗点收清楚运走。

    毁大相国寺等寺庙查抄所得的堆积在国库中的大把铜料等金属,也属于海盗索要的,自然也一并先交出来了。

    还有就是马匹。

    赵公廉搞马政时必然要献给皇帝的宝马,西军等边关孝敬给皇帝的宝马,京城达官贵人富豪大户公子衙内以各种方式拥有的好马,禁军配备的优良战马......连同京畿地区的相关马匹和牛羊牲畜,也第一批全搜集交出送去。

    都城西北的牟驼冈,是京军养马的地方,这里有两万多匹军马和积存的大批越冬草料,其中海盗索要标准的良马一下清空了,并且自备大量草料奉上。

    令宋朝廷心一松甚至欣慰的是,海盗并不把所有战马都勒索走。

    这似乎暗示着海盗不会收了勒索后再翻脸兴兵来灭国。要不然海盗不会留给宋军能负隅顽抗的战马骑兵。

    看到了一丝美好希望。大宋王朝灾后应该还能生存下去。这无疑给日夜惊恐不安的满朝君臣等于打了一针强心剂。

    也就下面接着完成任务的劲头更足了,态度更积极主动了。诸贼借机往钟相这拉关系讨近乎也更热心而频繁了。

    与此同时,对整个京畿的搜刮工作也展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