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空巢老人(第1/2页)  生命的旅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这个时代背影下,在这个社会的现实与现象里,依然不排除的是这样一种人。空巢老人,他们是孤独和守望的标签。标贴着一种时间里,那漫长的煎熬。

    空巢老人的现象,如留守儿童一样,同样存在在大中国的阴影里,占着绝大部分的比例值。我依然深信,在时代的脚步里,空巢老人,都是需要被社会关注的。

    生命之迹,写着时间之河的过往,岁月之歌,吟唱着光阴里的笙歌。生活,都让每个人充满着无奈和迫切,为了需要的在拼命努力,为了追求的,在坚持奋斗。

    在人生轨迹,简短的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时候,常常忘记的,便是在家里,一直等候的父母。沧桑的容颜,鬓如霜,满脸的岁月刀痕,刻写着守望给的深痕。

    我一直再深思,这世间所谓的孝,是一堂怎样的功课!生命又教会我们是什么?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又是什么?梦想和事业,所承载的又是什么?一系列的深思,像是没有答案的一道题。

    常常带着一切静夜思,思考着一些人生的问题,在经历大起大落的岁月里,最后读懂的是,世间虚妄皆是空,江东轻狂不将尽的长叹之联。最后的无声之音,都会是一种空叹的无奈。

    简单的字眼里,常常带着现实与现象的真切书写。格式永远都是,那对不上标点的长句。音调变得也会让人苦不着调。在人生的长旅中,我终于懂了!我所路过的所有风景,最终都不及家门前,这颗常年站立在风风雨雨中的大树。

    在经历中等待,在等待中煎熬,在煎熬中孤寂,伶仃苦守着这一道温馨的港湾,哪怕在时过境迁的物事里,从不曾忘却,远游异乡的子女。疲惫与厌倦时,依然可以感觉到,还有一丝温暖。

    空巢老人的现象,在农村的每个家庭都是最普遍存在。回想旧年月里,如同孔夫子讲过,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而今的时代,改写着传统,父母在,便远游,远游不着家。这c又何来方之言?

    我读懂生活亦是如此,在这片黄土覆盖的陇中家庭里,几乎年年岁岁,岁岁又年年的守望与等待的,便是空巢老人,他们依然有子有女,然而c至始至终还是得面对,伶仃孤守的晚年生活。

    人世间所有的幸福,其实一直都不是什么?而是一家的团圆,如同我认为的完整人生而言,爱我的在左,我爱的在右,我想这便是最幸福的场景了。

    厚土不曾忘记你的人,你却一直忘记了厚土的养育之恩。一片乡土,一方家国,我们都理解,生活所迫的种种不得已,但却是否有人在不得已中,为之一切得以?不曾一直陪伴,那便有没有常回家看看?

    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里,子女都是常年在外,留守的父母子女在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了晚年生活,拮据在一起的一大部分,好像一直都是无可更改的现实现象。

    大西北依然如此,普遍现象到每一个农家,大多都是子女到初中,与父母开始分居的生活,住校的日子里,每个星期,只能回一趟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再到读大学,远游外省,一个学期,只能回一趟家,要么是来取钱,要么是来带食量,毕业参加工作,又到了一年一次,一年回一趟家,与父母相伴的日子,简短的不到一个月了。

    匆匆离去,便又不知何年?在外面找了对象,有的就连结婚,都不在家里,而是在所在的城市里,包办酒楼,年迈的父母,只能坐着长途火车,赶往子女的城市,无比艰辛的长旅里,这又是什么!

    从结婚生子,又把孩子,留守在父母的身边,常年见面的机会,相对于说,可以用小数点的数字来计算。就如我前面写到的那句话一样,孩子认不得自己父母是谁?晚年生活中的父母,并没有享受到,子女回报的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