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三章 笺金求字(第2/3页)  庶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心。”

    孔弘矜应了一声,又有些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都是些什么人来投拜帖呢?九堂兄可应付得来?”

    孔弘毅细细解释道,“都是来请安问好的,属‘四配十二哲’的后人最多;其次就是国子监、太常寺里头的几位经学博士,这些我都一一回过了;余下的便都是些来求字的,这些我都留着,有兴致了就写几幅字送去,没兴致便罢。”他想了想,又道,“依我说,除了太师府里的那两位公子,这外头投的拜帖,还真没哪张是我应付不过来的。”

    孔弘矜了然道,“又都是来求字的。”

    孔弘毅道,“可不是,都说咱们家的书法最好。”

    孔弘矜道,“我在家时也常替父兄写那些外头人来求的字幅,九堂兄若提不起兴致,不妨让我来写。”

    孔弘毅抚掌道,“这却好,小妹果然善解人意。”

    孔弘矜浅笑道,“不就写几张字吗?我在家时练的就是‘八大家字帖’,这有什么难的?”

    孔弘毅道,“小妹你不知道,这些求字的定襄人最是精怪,咱们曲阜人求便求了,一张纸上写上两三句便成。这儿的规矩却大不相同,一封求字的帖子,光奉承话就得洋洋洒洒地说上三大篇,‘黄花笺’同不要钱似得用上四五张,每日我仅看这些帖子,就得花上五六刻钟,可是太费了时辰。”

    “但要是不每张细细看去了呢,那也不成,”孔弘毅抱怨道,“我又总怕这些拜帖里夹了哪张要紧的没被我捡出来。唉!这些定襄人,好像约好了都在同一个文墨斋里买卖似的,什么帖子都用‘黄花笺’,一眼看上去都是金灿灿一片,直教人头晕得很。”

    孔弘矜想了想,道,“或许是因为咱们住在太师府里的缘故罢。”她认真分析道,“众人给周太师投帖子,定是都用这瞧上去最体面的‘黄花笺’的,九堂兄细想,哪有人会如此没头脑,能往一个府里投两种笺帖?这不是明摆着给人难堪、授人以柄吗?”

    孔弘毅笑道,“正是这理儿,”他得意道,“我早说咱们家声名显赫,不在周惇之下。”

    孔弘矜也跟着笑了一下,温温婉婉的,“是啊,”她浅笑道,“九堂兄既托了我,我定将每幅字都写得端端正正的,绝不丢了九堂兄的脸去。”

    孔弘毅笑道,“好,那我明儿,便让底下当差的把那些求字的帖子捧到你屋中来。”

    ——————

    ——————

    1“孔府中的题字”

    《孔府内宅轶事》:孔府即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大贵族的豪华,又有所谓读书人的某些简朴的素质。

    整个建筑群是个典型的大贵族的官衙和庄园,而处处又显示着书香门第读书人家的气氛,屋里屋外,门框、抱柱,到处都是:“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由”;“万卷诗书易读”,“十年树木长春”,“交友择人处世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有好友来如对月”,“得奇书看观花”。

    2“大汉风流”与“水纹龙凤图”

    《西京杂记》: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纹及龙凤之像。

    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3“孔府自有的蚕丝”与“孔家公子小姐的节俭”

    《孔府内宅轶事》:孔府里还有专人养蚕织丝绸,有个养蚕的人叫姚荣,他也常和我们一起玩,我们也常到后堂楼去看他养蚕,他和别的养蚕人都穿着孔府发的麻布大褂,后堂楼铺满了帘子,他们养蚕织的丝绸与外面市场上卖的不同,质细且厚,夏天穿特别凉快,看起来也格外挺而软,多为古铜、灰、蓝色。

    尽管孔府自己织丝绸,有刺绣,但我和大姐,我们这两位“小姐”的绣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