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
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
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
言讫,遂不复见所在。
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
5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曹植是因为爱慕嫂嫂甄氏而作《洛神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首先,唐以前,无论诗、画、书法还是史书,都是称之为《洛神赋》,并无别的名称,比如晋明帝司马绍与顾恺之都画有《洛神赋图》,王羲之父子也都以不同书体撰写过《洛神赋》,《南史》中沈约曾以音律评断《洛神赋》,唐以前,确实没有把《洛神赋》称作《感甄赋》的记载。
而《感甄赋》这一“别称”实际出现在中晚唐时期,肯定有很多人疑惑,唐朝前期,李善为《洛神赋》作注,不是曾在《记》中云:“……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其实这篇《记》在李善的原注中并没有,仅见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刊本李善注《文选》,六臣注本系统的《文选》均无此文。
而在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一九《洛神赋》中,在曹子建名下有这样一段文字:“翰曰:魏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三子也。初封东阿王,后改封雍丘王。死,谥曰陈思王。洛神,谓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也。植有所感,托而赋焉。”
这段注文之下,有三个小字:“善注同。”
意思是说,李善的原注与此相同,而并未提到《感甄记》,韩国奎章阁本《文选》也显示了相同的情况。
按李善注体例,对于首次出现的作者,李善往往引录史乘,予以介绍。而《洛神赋》正是《文选》收录曹植的第一篇作品,因此在“曹子建”的作者名下,介绍的应是如上曹植的史实生平,而非不明出处的八卦材料。
以上可知,李善注中并无《感甄记》的文献。
所以《感甄赋》不过是野史中的称呼,而并非《洛神赋》的原名。
至于说曹植求娶甄氏,其实也并不符合历史,因为曹操攻打冀州邺城时是204年,同年曹丕纳甄氏女,当时甄氏21岁,曹丕17岁,而曹植只有12岁,因此从年龄上来说,曹植因为爱慕而求娶甄氏女并不现实。
6“宋太祖为备边费,减后宫之数至于俭约”出自《宋史》原文,宋太祖膝下四子,长子滕王赵德秀、燕懿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秦康惠王赵德芳,全部早亡。
《宋史》:上以西鄙羌戎屡为寇钞,选姚内斌为庆州刺史。
上谓近臣曰:“安边御众,须是得人。若分边寄者能禀朕意,则必优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多与公钱,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苟财用丰盈,必能集事。朕虽减后宫之数,极于俭约,以备边费,亦无所惜也。”
河北、陕西、京东诸州旱蝗,河北尤甚。悉蠲其租。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