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承恩殿内。
太子得到了第三拨消息,“福嗣王叔回府了,他同父皇一起用过了膳再回去的。”
朴丽娥依然没接话,她看着太子有些倦意的面容,温声劝道,“殿下,您困了,该去歇午觉了。”
太子笑道,“孤不困,你可是累了?”
太子说不困,朴丽娥便不敢道累,她轻轻摇了摇头,“殿下,论了这些时候了,您该往您的后宫去了。”
太子道,“孤的后宫中,少有能像你这样陪孤说话的。”
朴丽娥微笑道,“这是自然,若是后宫的女子论政了,必定会紊乱朝纲。奴婢读《汉书》时,就发现书中的外戚们虽然多有个性,但似乎少有正面人物呢。”
太子笑道,“那是因为史官都是文人,我们汉人的文人,一恨夺地之策;二恨裙带之臣;三恨奴才之身。无论有多大的功绩,只要沾上了这三者中的一点儿边,在史官笔下就难成正面人物了。”
朴丽娥道,“对帝王的描写,也是如此吗?”
太子点头道,“亦是如此,只不过下笔时不会明言是因这‘文人三恨’,而会从其他角度去谪贬。”
朴丽娥想了想,道,“要想做一位史官笔下的‘明君圣主’,真是一桩不容易的事呢。”
太子道,“其实也不难,只要同大宋历代君主一样,扶植以庶族地主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集团,来打压其他一切政治势力,就能轻轻松松地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了。”
朴丽娥道,“可依奴婢所见,文人称颂‘大宋辉煌’时,总是说大宋时期文化开明c城市繁荣c贸易发达,所称赞的一切又有相应的史料支撑,难道皆为妄言吗?”
太子道,“这三者确是不假,可这三者,都是建立在大宋乡间农民辛勤劳作的基础上的。而文人写起乡村时,多着墨于乡间山水,民风淳朴,而说起农民耕户的生存状况时,他们总是闪烁其词,要么推说君主所制定的税赋政策过重;要么就说贫农致贫是因其懒惰;要么就把责任归咎于乡间胥吏的身上,而对他们自身所持有的种种特权,是绝口不提的。”
朴丽娥道,“可士大夫集团所拥有的种种特权,难道不是大宋历代君主所赋予的吗?他们自鸣得意,或许不仅是为了那些土地与特权,更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受到了君王的宠信罢?”
太子道,“是啊,因此,说大宋是毁在庶族地主与士大夫集团的手中,实在是有失偏颇。分明是大宋君主需要士大夫集团来为帝国的运行维持秩序,才给他们如此多的特权。”
朴丽娥笑道,“看来,地主与士大夫集团所持有的特权是有代价的。”
太子道,“不错,一旦帝国覆灭,改朝换代之时,前朝的地主与士大夫们,就成为新君的‘盘中餐’了。”
朴丽娥道,“历朝新君的‘盘中餐’都是土地与特权,既然地主与士大夫们持有了本属于君王的‘餐食’,新君将‘餐食’重新分配,也是情理之中。”
太子微笑道,“正是如此,历朝君主属意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只不过,地主与士大夫们牢牢握住了那支书写历史的笔,将那支笔化为攻击其他利益集团的利刃了。”
朴丽娥道,“奴婢明白了,地主与士大夫们掌握了历史的‘话语权’,所以他们出现在史书里的形象才多是正面的。”
太子道,“对,‘话语权’是件妙极了的东西,不在乎后世名声的君王是极少的。因此,无论地主与士大夫们实际上有多糟,他们总是能从君王手中抢夺到一些利益的,不过是多或少的分别,这确实是桩让历代君主都头疼的麻烦事呢。”
朴丽娥想了想,道,“地主与士大夫们之所以掌握了‘话语权’,不过是因为他们会作文断字,若是将这种能力稀释到乡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