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东宫解禁(第1/2页)  庶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登闻鼓在宫里的人看来,是苏敏儿说的“有几分道理”,但在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同一般。

    百姓们自己不敢以身试险,但是眼瞧着登闻鼓响彻都城,心中也是有几丝快意与好奇的。

    登闻鼓是一层官方的“民生”遮羞布,这层布是历代帝王都不愿去揭的,安懋也不例外,因此他看完登闻鼓院呈递上来的诉状后,还象征性地接见了那群来告状的木速蛮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接见完之后就下令兵部协同刑部和大理寺去邶州调查‘威边军’的情况是否如那几个告状的木速蛮所说。并且同时吩咐工部,派遣民夫修复邶州受损邦克楼。

    且不论那群木速蛮对处理结果满不满意,周惇趁着这个百姓注意力转移的空档,以太子太师的名义上了奏折,话说得十分委婉,太子落马受伤,作为太子的老师,心中非常担忧太子的伤势。

    但是无论怎么委婉,其实就是指向一件事,封禁东宫的时间似乎有点长了。

    周惇作为安懋篡位的功臣之一,官职待遇是明显比实打实带兵的徐广要好得多的,他的实职是中书令,形同宰相之权;还是开府仪同三司和太子太师,这两个虽然全部是虚职,但是一个是文散官中的最高官阶,一个是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安懋把这三个官职全给了周惇,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周惇当年替安懋背了出主意弑君的恶名。

    因此,周惇一上折子,立刻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注意。

    其实要说封禁东宫这件事之前没一点儿消息透到外朝是不可能的,但是安懋让二皇子代替太子和华傲使者团比赛马球的政治信号太明显了,就是安懋并不想在华傲使者在的时候捅出太子落马的事情。

    因此外朝不少官员都在观望,就算华傲使者团走了也不敢立刻上折子。

    这里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子虽然是储君,但是在东宫落马受伤这件事,很难界定到底是桩宫闱案还是桩刑事案,朝臣中敢贸然插手皇帝家事的人极少。

    也只有妹妹被封为婕妤的周惇可以上折子从关心太子伤势的角度,委婉地提一下皇帝后宫的事情。

    可是安懋却把这封折子给压下了。

    第二天,御史陶靖节上书,直参周惇作为朝臣竟然敢公然干预后宫事,可见外戚多么嚣张,如果皇帝被后宫左右,又怎么做一个明君呢?

    这封折子刚上,安懋就给出了激烈地回应。

    他先是把周惇那封压下来的折子给批了,回复中严厉地斥责了周惇干预后宫宫闱案。

    接着,安懋就下令把原来押在内侍省审问的东宫涉事宫人全部转交大理寺进一步严审。

    这个案子刚到大理寺,东宫的封禁就解除了。

    到了这一步,安懋是彻底把宫闱案给刑事化了。

    但是妙得很,此时满朝文武竟然都不敢对这个已经成为刑事案的宫闱案多问一句。

    而在内宫的王杰知道得更多一些,这事还有个意味深长的后续,安懋去了弘文馆,把正在读书的安庆找了个不相干的理由斥责了一顿,并且收回了之前《卜商贴》的赏赐。

    王杰不禁跟徐宁感叹安懋的帝王心术,“《韩非子》有云:‘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父皇时刻防此‘八奸’,真真是至明之君。”

    徐宁闻此言,却道,“《韩非子》为刑名法术之学,猜忌太重,圣上素来秉持儒家道统,最为仁厚,主子切莫再提这话。”

    王杰道,“太史公尝评韩非子云:‘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父皇为政,‘外示儒家,内施黄老’,才致‘弘济众生’的康平盛世,如何就说不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