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第1/2页)  主神图书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了这么多现金的支持,赵大贵就可以着手做一些布局了。

    进入四月份以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大贵商行又开始告诉运转起来。

    大贵商行先前是只做现金交割生意,几乎退出所有物物贸易,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洋布行业的大佬位置,此番又要重出江湖了。

    赵大贵召开大贵商行全体职员的会议,要求大贵商行在新的一年里做出更多成绩,甚至提出“一年内一统上海商界”的口号,要在鸦片以外的所有生意中占主导地位。

    赵大贵这些年来也历练出来了,特别会煽动人心,在全体职工大会使出浑身解数,说出很多激动人心的话,又承诺高额的分红和提成,让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都激动地嗷嗷叫了起来。

    然后,大贵商行的掌柜们开始积极接触到上海做生意的远洋商船船长们,跟1844年的时候一样,愿意用生丝和茶叶等货物换取他们带来的洋布和其他洋货。

    本来在一月份的时候,洋布生意不如以前好,很多精明的商人都觉得有些不对劲,如吴建章等人几乎窥破了赵大贵的用意,但看到大贵商行此番重出江湖,又积极拉活,逐渐把对大贵商行的疑虑消除,转而关注起生意来。

    说来也奇怪,也许是因为大贵商行开始将洋布推销到湖州和杭州等地,原来不断下滑的洋布销售又提高起来,布料零售的速度比以前快出一些,打消了很多人对洋布生意的犹豫不决。

    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大贵商行重出江湖,争夺市场份额的行为更令人感到担忧。

    林阿钦的义升行、吴健彰的旗昌和杨坊所在的怡和等作为行业翘楚,都不愿意大贵商行重新挤入进来,夺回原来的市场份额,成为先前那样的庞然大物,便竭力抵制起来,拼命竞争,努力用比大贵商行更高的价格拿货,用更低的价格出货。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贵商行几乎是四面楚歌,表面上口号喊得邦邦响,说要统一商界,实际上拿不到多少生意,在竞争中处于很大的劣势,让大贵商行的很多忠心的掌柜伙计都焦躁不已。

    这一切,都导致大贵商行的洋布生意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吴健彰的一万匹洋布外,拿到的洋布不足三万匹,都放到湖州和杭州销售,很快就卖完,也就赚一万五千元左右而已。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洋布库存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不久之后,大贵商行就遇到其他商行的联合打击,差一点就将赵大贵的满盘计划都沦为空谈。

    原先的时候,大贵商行努力开发湖州、嘉兴、杭州等浙江北部市场,在这些府城都设立店铺,收购茶叶和生丝,顺便出售洋货什么的。

    其他的洋行买办们,注意力更多放在开发苏州这个更容易赚钱的地方,一时半会儿之间还顾不上浙江的生意。

    然而,从四月份开始,义升行、旗昌、怡和以及其他商行,纷纷在浙江北部的城市设立分行,而且大部分都离大贵商行的分部不远。

    这些商行,以比大贵商行的收购价更高的价格收购丝茶,将货拿到上海后,又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给外国商人。

    举例来说,大贵商行以前在湖州以一百八十元每包的价格收购辑里丝,然后在上海以四百二十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的;有了这些商行参一脚,辑里丝收购价立刻超过两百元,售价反而降到三百五十元。

    赵大贵找林阿钦、吴健彰和杨坊等人理论,问以前定下的价格同盟还遵不遵守,结果这些人一个表现得很惭愧,道了无数的歉,但就是不愿意在价格上让步,还说现在生意不好做,要赵大贵体谅一下。

    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可说的,这几家是联合起来,合力对付大贵商行了。

    赵大贵如果想破局,就只能打价格战,跟这三家火拼价格,但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