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第1/2页)  主神图书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麦都思对魔都的前景非常看好,想把自己传教事业的重点放在魔都这边。

    前段时间,他在洋泾浜以北看中一块地,想跟当地的农民租十几亩地,以便建教堂和印刷厂,顺便将之前在定海设立的医院搬到魔都这边来。

    没想到跟当地农民一谈,才知道这些地好像易主了,不过那边荒地颇多,麦都思也不在意,到不远的地方继续谈,没想到那边的地也被人买走了。

    接连碰了三四次钉子,麦都思才突然明白过来,洋泾浜和吴淞江之间的这块土地,八成以上都被某个大财主买走了,只是没往外透露声色而已。

    麦都思本人很有毅力,而且有不少门道,自己在暗地多方打听,一点点收集情报,终于发现买走土地的神秘买家,居然是大贵商行的赵大贵。

    这一下,麦都思不由大吃一惊,赵大贵前段日子说要修筑铁路,还把手中如山的货物和苏州的生意都转让给义升行,之后却没再提铁路的事情,很多人以为赵大贵只是三分钟热度,说说而已,没想到悄无声息地都开始圈地了。

    赵大贵修筑铁路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但自己要在未来的英国人寄居区圈地,办印刷厂和医院,没有土地还怎么弄。

    思虑再三之下,麦都思才找赵大贵询问能不能给自己预留一块地,作为传教的根据地。

    赵大贵倒是痛快,说自己手里土地很多,看在两家交情的份上,给麦都思等传教士留一块就是了,这才让麦都思松了一口气。

    两个人约好今天在顾家大院碰面,然后一起去洋泾浜,让麦都思自己挑选土地。

    赵大贵挑选的赵家小院和赵家大院都离顾家大院很近,而且赵大贵为了拉洋人的生意,跑顾家大院的次数比到自己家商行还要勤快,此时进入顾家大院,一路跟洋人们打招呼,到达麦都思等三名传教士居住的两层小楼。

    这三位传教士分别为麦都思c雒魏林和慕维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常出现的人物。

    进入小楼,却发现麦都思正跟王韬一起,接待一位客人。

    王韬是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人士,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麦都思原本想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然后发现自己等外国人翻译出来的文字,并不特别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不怎么待见,便请王韬这样的学者帮忙。

    双方合作翻译圣经的时候,都是由麦都思等精通中文的传教士翻译圣经句子,然后再由王韬进行润饰,如此说来王韬的中文功底很扎实,英文倒不见得多好。

    他们一起合作翻译出的中文圣经,是后来在中国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圣经版本,使得王韬在教民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后来,双方还继续合作,翻译和出版大量的英文科技类书籍,让中国学者们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西方科技,由此也奠定了王韬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这是差一点就成为学界泰斗的人物。

    孙大炮走上革命之前,还想推行从上往下的变法,便写了一篇革新时政的文章,想送给李鸿章等大人物看,不过他当时没什么名声,便把文章送给王韬看。

    当时的王韬年龄已高,从墨海书馆退休回家的,看完孙大炮的文章大为赞叹,便托人将孙大炮的文章送给李鸿章看,希望李鸿章注意这样的人才。

    可惜的是,文章送过去后石沉大海,李鸿章和孙大炮之间本来应该很精彩的火花未能激发起来,实为憾事。

    不过,此时的王韬只是个麦都思聘请的普通学者而已,没有后来的名声和影响力。

    (知了注:为了情节的要求,王韬和李善兰等到达墨海书馆的时间和年龄等有所改变,特别告知。)

    麦都思和王韬接待的这位客人也是位中国人,三十多岁,长得有些富态,胡须很茂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目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