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长江大桥(第1/2页)  武汉歌谣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江天堑,风波险恶,架桥一直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

    历史上,武汉江面上的第一座桥是太平军搭建的,不过是浮桥。太平军攻占武汉时,时值枯水季节,江中沙洲显露,于是“以巨缆横缚大木”,搭成“上由鹦鹉洲至白沙洲,下由自南岸嘴至大堤口”两道浮桥,“人来马往,履如坦道”。有竹枝词云“汉阳城破贼氛张,两道浮桥搭过江,亡命几千围省会,官员□得尽慌忙”。这是我国历史上浮桥架设规模最大,并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组浮桥。旋即不久,浮桥被毁。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1年3个月。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1156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下可通万吨巨轮。

    大桥通车时,武汉三镇沉浸在狂欢之中。10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个头版报道长江大桥通车盛况,头条标题是“火车飞驰过长江——千年理想成现实,万众欢腾庆通车”,并用几乎通栏的版面刊登了长江大桥的全景图。

    万里长江第一桥,桥上诗人知多少?自建成以来,咏唱的诗歌不计其数,1958年9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就出版了《武汉长江大桥诗歌选(诗集)》,其中有吴玉章的“滚滚长江东适,一桥南北沟通,天堑也能飞渡,人力巧夺天工”。

    在民间也有不少民歌童谣传唱:

    长江,大桥,长江大桥修得好。十月十五号,大桥通车了。

    由罗时汉提供。

    此为跳橡皮筋歌谣,上世纪50年代末c60年代初在武汉孩童间广为流传,首句“长江,大桥”念唱时,“长,大”两字根据节奏延长一拍。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背笆篓。一背背到大桥口,船从桥下过,人在桥上走,火车汽车能过江,龟山蛇山手牵手。

    选自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第182页。

    前面两句借用传统“月亮走”之开头,起比兴作用,实则唱长江大桥。龟山蛇山:连接长江大桥的两座小山,龟蛇锁江,相对而立,天造地设,气势不凡。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它是中国国内首座公铁两用特大桥,它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两路接轨,并于1957年11月11日合称为京广铁路,成为这条线路上最重要的“咽喉”。对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和谐发展c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一大怪,火车轮渡载”,为了链接平汉线和粤汉线。1937年3月,江岸火车站江边和徐家棚火车站江边,两个轮渡码头建成,两条铁路实现对接,从那时起直到长江大桥通车之前,火车过长江都是要乘轮渡。火车轮渡过江,是个系统过程,非常麻烦,耗时耗力,隐患很大,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大桥建成后,列车过江时间由将近两个小时缩短为几分种。1958年,运行了几十年的铁路轮渡因失去作用,终于停航。

    1956年6月毛泽东提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是唯一一座曾分别出现在三套中国邮票上的桥梁,其图案曾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摇啊摇,摇到长江大铁桥,桥上火车轰轰跑,桥下轮船呜呜叫。

    选自《桥上桥下都是景》,原载2007年10月23日《长江日报》。

    同上首一样,用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