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6章打红线(第1/2页)  武汉歌谣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鬏鬏辫,打红线,上茶馆,卖汤圆,汤圆汤圆卖完了,鬏鬏辫长长了。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第165页。鬏鬏辫,原作“纠纠辫”。另外,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21号(1923年6月3日出刊)第2版也载有此谣,曹胜之搜集;鬏鬏辫,原作“交交辫”。

    这是清末流传于武汉坊间的一首嘲讽谣,嘲笑扎鬏鬏辫的孩子不会做生意,等到汤圆卖完了,辫子也长长了。鬏,音jiu。

    鬏鬏辫,原义指头发盘成的结,这里指在清末民初武汉地区十分普遍的一种儿童发型,束发于顶,显得很精神,很活泼。打红线,用红丝线或红绸绳扎辫子;打,编扎。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分有馅无馅两种,一般用水煮食。长长了,前“长”为动词,读zǎng,后“长”为形容词,读cáng。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昭告天下,为了“救国救民”,顺应民意,他只好接受帝位,帝号“洪宪”,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据符号《蔡锷起义与武汉歌谣》(原载《纵横》2002年第11期)一文介绍,1916年3月23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宣告退位,其后不久便郁郁而终,武汉坊间旋即传出了新版的“鬏鬏辫”:

    鬏鬏辫,打红线,开茶馆,卖汤圆,汤圆蚀了本,回来打碾滚。

    与上首相比,文字虽略有改变,寓意却大相径庭,此为民间影射“蔡锷反袁”之谣歌。

    鬏鬏辫,下扎上松,一走一甩,像乌龟尾巴,所以武汉人又叫它乌龟辫。乌龟,暗指蔡锷。东汉末何宴集解:“蔡,国君之守龟”。唐元和十二年,韩愈从裴度平淮西之乱,贺捉白龟曰:“蔡者龟也,今始入贼地而获龟者,是获蔡也”,把捉龟作为破蔡的先兆。湖北黄梅有地名曰蔡山,《禹贡》载:“九江纳锡大龟,世传五阜湖所出”,《方舆纪要》载:“春秋传大蔡,盖以山得名,蔡即龟,故名蔡山。”

    此处的打红线,指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起义。红线,与袁世凯国号“洪宪”同音,打红线就是攻打洪宪皇帝。汤圆,即元宵,正月十五为传统的元宵节,“元宵”与“袁消”谐音犯讳,据说袁世凯曾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汤圆蚀了本,暗指袁世凯“退位”,蚀本,亏损本钱,蚀,sé,一作折本。打碾滚,在地上来回连打几个滚。碾,音liàn,滚过地面,原作“打连滚”,此暗指袁世凯称帝不成,反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现今汉口c长沙c邵阳等地都有“蔡锷路”,可见其非比寻常。他的人生很短暂,只活了34岁,但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大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巨大影响。一是成功地领导了云南辛亥武装起义,二是领导了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护国讨袁”。

    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后来表面上任其为全国经界局督办。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加以严密监视。袁世凯复辟帝制,招来八方怨恨,蔡锷更是义愤填膺,貌似意志消沉的他决定用计回赴云南,发动讨袁武装起义。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c香港c越南抵达昆明。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1916年春,蔡锷率部在四川纳溪c泸州一带打击袁军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袁运动的发展壮大,最后迫使袁氏取销帝制。

    蔡锷与京城名妓小凤仙的传说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