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章童子军与文华(第1/2页)  武汉歌谣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童子军,十二条,背不倒,抌倒毛。

    选自《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此谣早年在武汉童子军里面传唱,带有玩笑性质。

    背不倒:不会背,背不完整。抌倒毛:抌:cěn,按住,压住;原作“惩”,一作“逞”。据王群生先生考证,本字应为“抌”(见《湖北荆沙方言》210页),抌:《说文》“深击也,从手冘声,一说楚谓搏曰抌”。毛,毛栗殼,殼,k一,也叫挖(á)栗殼,毛栗角,凿栗暴等,动作为把手指弯曲起来作拳状,用中指的背尖猛击人的头顶,被击处则肿块如栗。孩童们还有一种玩法,将指背尖用力擂压对方的脑壳,从颈上一直擂到前额,戏称为“坦克翻山”。

    1907年,英国爵士罗伯特·贝登堡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勃朗海岛上召集20个男孩露营c军训,从此打开了童子军运动的大门,不久,许多国家竞相仿效。继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组织。1920年,“国际童子军总会”在伦敦成立,童子军步入快速c完整的发展时期。

    武汉是中国童子军教育的首创地,早在“国际童子军总会”成立之八年前,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组织60个16岁以下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创办了中国第一支童子军。严家麟,别号嘉林,1890年生于汉口一个与教会常有来往的绅商家庭。他早年曾留学美国,专事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他认为:“救中国非武力不可,而没有道德c知识及健全体格之国民,就不会有一个好军队”。他组织了许多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童子军的创办,就是其中的一项。

    由于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又位居全国经济地理中心,严家麟创办童子军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1913年,上海格致公学c华董公学c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和江苏无锡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等地也先后创办了童子军。随即流播渐远,在各地蓬勃兴起,后来,全国童子军活动曾由中国童子军总会统一领导,童子军教育进一步中国化。

    文华童子军大本营设在文华东楼(又名科学楼),有统一定制的服装和设备,有洋鼓洋号队,有棍球c网球等完善的体育活动场所。有组织制度,荣誉制度c徽章制度以及严格的训练制度等,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文华童子军便登上了少年儿童爱国主义军事教育的标高。

    这里面讲的十二条,是仿效美国童子军十二条军规而制定的,其主要内容为:一名童子军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名童子军必须是忠诚的名童子军必须是乐于助人的名童子军必须是友善的名童子军必须是彬彬有礼的名童子军必须是有爱心的名童子军必须是服从命令的名童子军必须是时刻保持欢快的名童子军必须是节俭的名童子军必须是勇敢的名童子军必须是爱整洁的名童子军必须是虔诚的。

    文华书院,1871年10月,由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有“文章华国”之意。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每年有寒暑两假,实施现代课程课标,这比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早十五年,也比国人在武汉自办的第一所中学要早十二年。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湖北省中医学院内,原文华中学后更名为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

    文华创造了许多第一,其图书馆公书林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科也诞生于此,中国第一支中学生铜管乐队在此建立。生于武昌的余日章,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证婚人。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创立者,他最早的红十字活动是在文华起步的。

    朱介凡《中华谚语志》之“湖北风土谚”有“希理达,嫁文华”的字句,这里面提到了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