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章因人施教铺心路润物尽在无声中…(第1/2页)  舞动的生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各位领导c评委c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马汉琴,是教育科的一名普通民警,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因人施教铺心路润物尽在无声中》。

    今天站在这里,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名服刑人员入狱三年,两次禁闭c三次严管,可后来他却一改过去异常暴戾的性格,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是什么原因让他重新选择了前行的目标?又是什么因素让他有了如此重大的转变呢?带着疑惑,前不久,我专程采访了他。坐在我的对面,他显得心态平静。接着他告诉了我让他的心理历程产生重大转变的一件事:那是去年监区咨询老师到他们分监区进行团体咨询时,教他们朗诵了普希金的一首诗歌,他说至今自己还保存着那首诗,说着便拿出来给我看。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衣服的内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让我没想到的是,塑料袋里,装着厚厚的叠放整齐的纸片。他拿出一张轻轻展开递了过来。这时,一幅整齐娟秀的手写体映入眼帘,异常醒目,一看便知道出自咨询师之手。透过这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她们伏案抄写的镜头,似乎看到了笔尖里流淌出的一份浓浓的关爱。

    这张信纸的折痕处十分明显,已经发黑,几乎烂掉,明眼人都可以想像它的贴身保存时间与打开的次数。其实那次团体咨询距当时采访的时间已经半年多了,可直到他打开信纸的一刹那,谁都没想到他会一直贴身保存着这首诗。

    当我把抄有诗歌的信纸归还他时,他依然小心翼翼地按照以前的折痕折好,重新轻轻地放入衣服内口袋,如同对待一件罕世宝物。他满脸真诚地告诉我:是心理咨询老师的手抄诗让他的心气不再浮躁,每当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看看这首诗。而正是那个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曾经屡不服管的服刑人员会如此珍视这张信纸,因为上面的诗歌教会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手写体,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种潜在的人文关怀。

    今天,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监狱也正掀起科学管理罪犯的新高潮,对于一名管教工作者,我想说得是,科学发展观赋予我们更多的不是激情,不是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把宣传党的政策与改造罪犯的思想相结合。我们只有关注每一名服刑人员的心灵,去了解去读懂,才能因人施教,真正去感化和挽救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有时候,一句话个动作件平凡的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改变他的一生。

    今年2月份,在监狱召开的第十届积极改造分子代表大会上,有一名柱着双拐走上发言台的改造标兵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笃笃”的声音分明透出了一种坚定与执着。他叫王某,在六监区服刑。投劳初期,面对高墙电网,面对自己残缺的双腿,他曾消沉迷惘,一度心灰意冷,经常因为打架等一些违纪行为受到禁闭c严管。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转变思想,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呢?其实,就是因为民警给他讲了一个励志故事。那个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的故事。

    如今的王某,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分监区都名列前茅,而且多次获得劳动能手的称号。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他说得最多就是“约翰·库缇斯的双腿高位截肢,可他仍生活得那么好。和他相比,我还有一条健全的腿,而且年轻,身体也很好,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当前,有少数民警常常会抱怨,现在的犯人不好管理,打不得骂不得,说服教育不管用。其实只要我们像那些咨询老师一样用心关注他们的复杂心理,为他们的心灵点上一盏明亮的灯,像那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